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6个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利用核密度估计模型、重心模型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分地区看,上游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且呈“M”型双峰分布,两极分化严重;(2)绿色发展效率重心迁移分为“2003—2009年北向迁移”“2009—2012年西南向迁移”和“2012—2018年东南向迁移”三个阶段,且东西区域不平衡性突出;(3)总体上,环境污染、环境规制、经济实力和科技投入抑制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年降水量促进作用显著;(4)空间差异上,科技投入的抑制作用、年降水量的促进作用在中游较明显,环境污染在东部地区的阻碍程度大于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的抑制程度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环境规制除个别地区外整体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成因是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文章基于生态地理区划,运用DEA-DDF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时空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008—2019年48个城市绿色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与时空跃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空间分异驱动力的来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变动呈现“W”型的演进态势,区域绿色用水效率绝对差异有所扩大。(2)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城市以低高-空心型集聚特征为主,半干旱区具有均衡分片集聚特征。(3)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具有动态的空间结构,半干旱区空间结构变动较大。发生跃迁的城市类型排序为高效率制约型>低效率驱动型>低效率制约型>高效率驱动型。(4)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内源驱动因子中经济产出影响力最强,外源驱动因子中对外开放影响力最强。分区域来看,半湿润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经济产出和废水排放,半干旱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解析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放缓。分省份来看,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青海和甘肃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波动性特征,自西向东递增的阶梯性分布态势发生改变,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偏移,并表现出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的变化趋势,原本“东强西弱”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逐步被取代。(3)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要素支撑与制度环境,产业结构与科研成果转化则对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聚集区,而科研成果转化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而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其余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从全流域和上、中、下游和地级市层面测度了2006—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了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探究其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绿色发展效率均呈“V”型变化趋势,其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绿色发展效率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2)从全局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空间相关程度是波动变化的,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从局部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地级市和较低的地级市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两极分化明显,且在2010年后集聚区域相对稳定,具体为下游地级市“高高”集聚效应明显,上游地级市“低低”集聚效应明显,而多数中游地级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且有待提升,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呈同类集聚态势,且该趋势不断加强。区位优势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创新环境、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开放程度更能有力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济南市主城区5个市辖区430个二手房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以住宅小区2015年3月销售均价为样本数据,选取12个影响因素构建加权地理回归(GWR)模型对济南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状况及各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并与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局部参数估计的GWR模型优于OLS模型,能够更确切地反映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8.
在GIS的支持下,文章运用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以及表面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1997~2006年山东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形成沿海和沿胶济铁路的高值聚集区和鲁东南、鲁西南、鲁西北低值聚集区.从农民收入的年均递增情况来看,1997~2001年递增速率较低且呈"极化"增长模式,2001~2001年递增速率较高且较为均衡.但受到基数高低的影响,农民人均收入重心不断东移,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内在逻辑”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模型,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二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动态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级分化分布格局;从时空演变来看,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且初步实现了高级耦合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升西降、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两大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旅游效率提升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Super SBM DEA模型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2009—2019年旅游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效率区与较高效率区表现为离散分布特征,且数量提升较为明显,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趋势,而中等效率区、较低效率区和低效率区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集聚性总体提升,上、中、下游内部差异是导致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冷点区和热点区范围有所扩大,次热点区及次冷点区范围均波动缩小,4种区域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化分布态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旅游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空差异性。总体而言,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旅游产业结构及政府规制对旅游效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制定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增长转型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发展观念转变,探索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规模、共享”6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方法探究了2004—2018年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呈波动式上升态势,表现出“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明显的地区差异。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依赖特征,且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会展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了中国的七个会展城市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服务业人力资源丰裕程度、城市对外贸易水平以及会展产业内部竞争激烈程度与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实证结论,为中国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标志着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为目标层,从城市发展、乡村发展、城乡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黄河流域城乡发展的协调度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显示:黄河流域8个省份中,6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与乡村发展水平关联程度较高;黄河流域城乡发展协调性各省份表现各异,只有3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城乡发展协调性最高;黄河流域8个省份的城乡融合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西城乡融合度最低。进一步分析制约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发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层次、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研发投入水平、基础设施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特别是研发投入水平普遍较低,有些省份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0%。最后提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径,为制定黄河流域城乡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各子效应差异性明显,地区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逐渐提升的阶梯型态势,上、中、下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子效应的分布趋势存在一致性特征。基于实证的结果,文章从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弥补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加强区域协同及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存在指标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双重异质性。首先,长江经济带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得分相对较高,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得分紧随其后,而治理有效得分相对较低;其次,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即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最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农村教育水平与财政支农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明晰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8年黄河流域10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助推作用;具体到各分维度指标,则对动力机制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福利水平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稳定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不显著,并且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另外,门槛效应检验进一步证实,当前环境规制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绿色发展水平及其结构展开评价,运用探索性分析法揭示其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9年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结构持续优化,社会公平为显著短板;各经济带绿色发展地区差异趋缓,结构各异,东部表现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双轮驱动”,社会公平短板尚存,中部表现为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共同发力,社会公平相对稳定增长的“三轮驱动”,西部则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社会公平协同的“三轮驱动”;空间上,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分布历经带状、“东-西”阶梯型、“T”型的演变,且局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高集聚类型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构建Tobit模型实证检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显著线性上升趋势,省际差距扩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且以同类集聚为主,空间结构上呈明显“中心—外围”特征;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支持、民生福利和环境治理驱动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对江苏省驱动效果显著,市场化对安徽省正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对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直接影响。运用熵值法构造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借助基于邻域的三支决策方法划分城市类型,探讨黄河流域枢纽经济圈中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将各类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机制用时空演化树模型展示出来,找出时空演变过程中关键节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时间呈非线性的上升趋势,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差异。(2)5类城市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总体稳定,在黄河枢纽经济圈中,越处于核心位置的城市,发展质量越高。(3)经济能力是基础,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合作、绿色发展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丰富了城市类型划分的新方法,为分类施策、区域联动的黄河流域城市管理提供了政策启示,也为后续探索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