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了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测算,从压力层、状态层和准则层视角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协同性与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份在三大准则层的表现和排名具有差异性;Dagum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域逐渐趋向协同发展;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但各区域的演进规律呈现差异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差异在逐年缩小;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各水平状态未来发生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较小,稳定性较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并结合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地区差异,最后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纵向数据系数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东部地区发展规模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服务业数字经济规模总体差异呈现缩小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度、外贸依存度、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均是导致不同地区服务业经济规模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专利文本分析识别得到45万余条我国数字技术专利,构建二阶段时空极差熵值法测算我国2000—2020年31个省份的数字技术创新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探究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寻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增长态势更为明显;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是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最高的5个省份;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东–西”区域间差异是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数量差异是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从驱动因素看,研发人力投入是影响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研发人力投入与信息基础设施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不同地区的驱动因素有所差异。本研究丰富了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评价相关研究,对探索各地区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创新,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和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对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较低,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提升显著;乡村振兴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区域差异是乡村振兴差异的主要表现,但是东部地区省份内部差异也很明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4个方面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是产业兴旺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建构智慧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实证测度了中国31个省份2010—2019年智慧乡村建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智慧乡村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智慧乡村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中部地区相对持平;核密度检验结果显示,智慧乡村整体建设水平呈现显著波动变化趋势,东中部地区向积极方向演化成效显著,西部地区提升空间较大。为推动中国智慧乡村建设,各地区应将提升智慧乡村建设水平作为一项共同目标协同发力,从缩小智慧乡村建设的区域间与区域内差距入手,深耕智慧乡村建设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青  刘亚男 《统计与决策》2023,(10):122-126
文章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振兴水平明显提升。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最后是地区内差异。八大综合经济区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总体上以收敛为主。全国、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极化现象不明显,其他综合经济区的极化现象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推动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选取了相关指标,使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长三角地区40个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分析其阻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良好且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通过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横向对比发现,江苏省各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方面,不同城市的差距较大。同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得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保险深度、人均村卫生室数量和城乡收入差距是阻碍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维度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与相关系数指标筛选方法最终选定了12项指标。借助德尔菲-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最为优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客观存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共同富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显著的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煜  李佳余 《统计与决策》2023,(18):119-124
文章在构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探究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2021年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省份仅占26.7%,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次之。(2)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3)各省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明显非均衡性。高值集聚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数字营商环境内涵出发,基于“数字空间”建设和数字赋能传统营商环境要素两个方面,构建我国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fsQCA组态分析法,测评与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数字营商环境水平与差异,探讨了实现高数字营商环境的路径。结果显示:我国数字营商环境水平呈现“东部>全国>中部>西部”且高数字营商环境水平的省份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全国总体内部差异最大,东部大于西部,而中部最均衡”的区域内部空间差异特征、“东-西差距>东-中差距>中-西差距”的区域间空间差异特征,且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同时各维度间存在明显不协调性;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高数字营商环境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均存在瓶颈;存在实现高数字营商环境的不同路径,即数字政府主导下的数字市场驱动型、数字政府主导下的多维度协同驱动型以及依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金融与法治驱动型,且数字化政务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经济发达省份更倾向于多维度协同驱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碳金融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测算2005—2018年绿色金融发展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arkov链方法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创新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相对差异的变化较为稳定,绝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且绿色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第三,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法测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其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趋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开放指数、共享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长趋势,协调指数增长最快,共享指数增长较为缓慢。从空间视角来看,东部海洋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北部和南部。(2)研究期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五个阶段,由轻度失调最终步入中级耦合协调阶段。(3)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差异逐渐缩小,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发展趋于均衡,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最大,成为影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指数差异结果显示,协调发展将是未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法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间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逐渐增强的走势,但总体差异显著;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在不同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高低集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空间背景对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和绿色生态五大方面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研究方法探析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主要结论有: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为主要贡献来源,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关联性,经济波动大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空间上看有集聚现象,难以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文章构建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可夫链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规律,用地理探测器考察其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呈现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均衡现象最为突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异最大,但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差异贡献率增长最快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并随时间推移加剧,各省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也不太可能实现跨越式提升;耕地、科技进步是影响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