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力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明晰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文章构建我国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第一阶段,以2030年电力部门碳达峰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公平、效率、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构建基于CRITIC-TOPSIS方法的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型,确定初始分配方案;第二阶段,以提升碳减排效率为指引,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ZSG-DEA)对第一阶段得到的初始碳配额进行优化,获得处于效率前沿的改进分配方案。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实现电力碳达峰的碳强度减排压力和碳总量减排压力高度趋同;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减排压力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电力部门的整体减排压力相对西部地区较大。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低碳化发展日益成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利用分行业分年份碳强度计算方式,引入加工贸易产品、细分能源测算等方法精确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995-2010年6个重要年份制造业的隐含碳整体排放及贸易排放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化学工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排放最多,分别为9亿吨、7.9亿吨、7.4亿吨;净出口隐含碳排放行业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排放最多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为0.15亿吨、0.10亿吨和0.02亿吨;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密集度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为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低碳化发展,应倾向于支持隐含碳排放绩效高的行业、隐含碳排放密集度低的产业、净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高的行业。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算1995—2012年中国27个省市的能源价格的扭曲程度,实证检验了能源价格扭曲基于能源结构制约中国碳强度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全国视角下的能源价格扭曲阻碍碳强度的降低,但其直接效应不显著,主要是通过抑制能源结构升级继而影响碳强度。从区域角度看,尽管东部地区能源价格扭曲直接效应有助于降低碳强度,但总效应表现为阻碍碳强度的降低,中部地区能源价格扭曲对于能源结构影响不显著,但是两者的扭曲都显著增加了碳强度,西部地区和全国一样,能源价格扭曲通过制约能源结构升级来阻碍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彭莉莎  赵利敏 《四川省情》2010,(9):64-64,63
工业的能耗问题一直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工业的发展是与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在大量消耗着能源?2008年金牛区工业总产值为318.621亿元,占成都市(3819.335亿元)的8.34%。金牛区规模以上工业有27个行业,全部是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04236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5.
2002年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各个区级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33亿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7336元,增长8.5%.值得一提的是:五大主导产业产值33.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实现加工、销售产值达80.30亿元,出口创汇26.00亿元;新增杭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至今我区已有杭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获杭州市农博会获金奖以上农产品49只;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市场1家,杭州市产业化基地4家(累计杭州市产业化基地13家).一年来,农业产业化工作主要表现在五个坚持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OECD行业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1),编制了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利用所编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规模。结果表明,中国2005年对外贸易出口隐含碳21.4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38.8%;进口隐含碳16.81亿吨,相当于碳排放总量的30.4%;碳排放贸易余额4.67亿吨,为碳排放总量的8.4%。与之相比,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受到"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该效应占到出口碳排放量的20%,反映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在分析对外贸易隐含碳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域间贸易通过不同机制对全国及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并对贸易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区域间贸易大幅降低了中国碳排放总量,多数省份实现了碳减排,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推论。第二,区域间贸易通过碳替代和碳转移两种机制影响地区碳排放,碳替代机制发挥了碳减排主要作用,碳转移机制增排和减排的影响相当。第三,从贸易类型看,中间品和最终品两类贸易都产生了积极减排贡献,中间品贸易的碳减排贡献较大。第四,从变化趋势看,中间品贸易结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全国及各省份碳减排的重要因素,而最终品贸易结构未呈现出低碳化趋势。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期望为推动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高的工业企业碳强度成为关键。财税激励政策作为引导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进企业碳强度治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以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两种典型财税激励政策为切入点,选取2016—2019年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1 461个样本观测值为研究对象,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面板模型,对财税激励政策的碳强度治理机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财税激励政策能够显著降低工业企业碳强度,通过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碳强度治理效应;对两种财税激励政策组合效果检验表明,二者在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互补作用;从宏微观结合的路径研究需要出发检验高管政治关联影响作用发现,高管政治关联削弱财税激励政策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两种财税激励政策对高科技行业碳强度降低作用更强,对高碳行业碳强度影响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引导工业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降低碳强度具有重要意义,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全面展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实现气候雄心目标是一场硬仗。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二产业比重等三个影响因素变量,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碳强度与三个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再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从长期看,这三个因素对碳强度均产生正影响,其中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大;从动态影响来看,第二产业比重对碳强度影响最明显。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和第二产业比重能有效地减少碳强度,特别是调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既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又能减少碳强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碳锁定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RAGA-PP模型),根据2007—2019年全国及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制造业碳锁定水平,进而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Epanechnikov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制造业的综合及各维度碳锁定总体上均呈下降态势,并具有“东低西高”的区域分布特征;大部分区域或省域制造业的综合碳锁定、固定投入碳锁定、技术碳锁定和市场需求结构碳锁定水平都在显著下降;制造业碳锁定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扩大,有相当一部分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碳锁定变化态势为上升或不确定。  相似文献   

12.
首先界定了边际碳生产力内涵,以该指标表示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协调发展状况;然后利用投资消耗系数矩阵实现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额的相互转化,并将转化关系与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从而确定产业投资变动与边际碳生产力的作用关系与机理;最后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实证研究了各产业部门投资增加1亿元所产生的边际碳生产力。研究发现:不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时,其他制造业投资所产生的边际碳生产力最大,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投资所产生的边际碳生产力最小;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后,其他制造业投资产生的边际碳生产力最大,食品制造业投资产生的边际碳生产力最小;各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和能够相互转化条件下,焦炭使用数量的增加更有助于提高碳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单位GDP用电量的变化是导致电力消费偏离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把国民经济细分为43个行业,运用对数平均指数法分解出2006-2009年电耗强度变化的结构效应与强度效应。结果表明:(1)总体上看,在电耗强度的变化中结构效应的比重不到30%,强度效应起主导作用,占70%以上。(2)各年间结构效应的绝对值都是负的,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单位GDP用电量的下降具有积极的作用。(3)细分到具体行业,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的电耗强度和产值比重的变化对单位GDP用电量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精确的分解分析不仅解释了中国电力消费之谜,对于节能减排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能耗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在于细分行业自身能耗强度下降,当前节能减排的重点和主要潜力在于提高细分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理论,利用中国华东地区省市2000~2008年间的数据资料,检验能源价格与碳强度等变量序列的平稳性及协整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省域,碳强度相对较低;能源价格与碳强度取对数后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Hausman检验认为能源价格、人口增长与碳强度间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能源价格对碳强度负相关,提高能源价格能显著降低碳强度,但不同地区碳强度对能源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全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了农牧区经济建设投入力度,把农畜产品加工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同时,把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作为我省优势产业,大力扶持,重点培育,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乳制品、毛纺、医药等农畜产品加工业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市场占有率提高。一、农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我省农畜产品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毛纺织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生物制品业等行业。近两来,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潜力,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8家,比2005年增加2家,总资产为40.7亿元,增加7.97亿元,增长24.3%;从业人员7428人,增加2210人。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2006年农畜产品加工行业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达22.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7%;利润总额为0.3亿元,比2005年增加0.66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49亿元,减亏0.69亿元。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两年来,...  相似文献   

16.
1996年松花江地区和哈尔滨市合并后,哈尔滨市实现工业(现价)产值为501.2亿元,其中食品工业产值为8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6.3%,比1995年原哈尔滨市食品工业比重12.0%有所提高.从食品行业结构看,主要是食品加工业产值比重(46.9%)提高了6.1个百分点;烟草加工业产值比重(9.0%)下降了6.9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比重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为20%和24%.地市合并后市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63.0%下降到37.6%.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能耗强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生产力等指标分析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低碳演进特征,并根据1985~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数据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工业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从1985~2008年尽管能源消费量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工业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工业碳生产能力提高,工业能耗强度的降低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贡献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促进中国工业低碳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中国各省2000~2009年碳生产率面板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我国各省分成四类地区.为能甄别各类地区碳生产率的优劣程度,利用密切值法,对四类地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类地区碳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等级分布,且不均衡水平明显;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碳生产率水平较高;工业结构不合理碳生产率水平较低.因此,各省在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以及碳排放量现状,合理提升碳生产率,为我国实现相对减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全国和上海市1980—2020年两种完全不同人口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自回归分析法,确定了3个预测因子,分别建立投影寻踪自回归(PPAR)模型,建模样本的数据拟合精度和验证样本的预测精度均显著高于GM、Logistic模型,完全能够满足人口预测的需要。实证结果表明:全国人口2011—2020年验证样本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为160.0万人和0.116%,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26%;2021—2030年的人口预测结果表明,2021—2027年,人口增速越来越慢,并于2027年出现人口达峰,达峰人口为14.15亿人。上海市人口2016—2020年验证样本的MAE和MAPE分别为6.9万人和0.28%,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53%;2021—2027年人口增速越来越慢,并于2027年达峰,达峰人口为2499.9万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从此结束了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的历史,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解放50年来,上海工业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工业生产累计增长90.1倍(以1952年为基数,至1998年,下同),年现价工业总产值由66.60亿元,增加至5896.3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0.5%.其中轻工业生产增长43.3倍,年均增长8.6%;重工业生产增长235倍,年均增长12.6%.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140倍,年均增长11.4%.利税总额由1952年的8.64亿元,增加至1998年的474.98亿元,增长53.9倍,年均增长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