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论恽代英的革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是恽代英编著的一部革命史专著,是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折射出他的革命理论,汇总了他斗争的实践经验。恽代英在其中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充分肯定了革命的重要性,揭示了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是恽代英革命思想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2.
早在延安时期,张闻天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认同奠定了思想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前提;要求把共产国际指示和别国经验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组织工作中国化"等具体主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实现途径。这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及其被广泛认同乃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在全党范围的兴起都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张闻天全面反思过去的"左"倾错误,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首倡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了中共统一战线理论;创办延安马列学院,组建社会科学研究会,提高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张闻天为中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5.
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长期主管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的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张闻天,在组织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辑出版辅助读物、中级读物方面卓有成效,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干部教育上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系》模式的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大系>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还影响其编写格局的形成.在编写结构和分期阶段的划分等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未能走出<大系>所确立的框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延续了<大系>片面关注新文学的写史方法,导致其他形态的文学无法入史,存在史学危机.中国现代文学史只有重新调整学科意识和史学观念,才能突破既有的写作模式和学科发展的种种桎梏.  相似文献   

7.
张闻天在中共创建前后创造了大量的革命文艺作品,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革命的对象及如何建党等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耕耘.他的思想经过工业救国、精神力量救国的转变,最终走上政治民主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革命文艺思想,尤其是对文艺和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9.
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蕴含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承接晚清“经世致用”观点而来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与开放的世界民族主义思想;介于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钱基博民族主义思想所表现出的这种多歧性与复杂性,究其原因,在个人层面,是其一代人所受到的传统儒学教育的烙印与近代西学的影响二者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交错缠结;在社会层面,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与文化转型不同步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历史阶段,《解放日报》作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仅全面、深刻地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而且承载了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多主体的创作内容、多渠道的引导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12,32(2):6-13
西汉刘安所主编的《淮南子》在史学思想方面颇多建树。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发展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任务则是揭示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智慧;历史学是研究包括自然史、人类社会史和思维发展史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学问,其功用主要是给人提供智慧和能力。"道"是历史发展的渊源及其规律,人们创造历史必须顺从"道",一是要注重"时",即注意依据历史条件的变迁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注意到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作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是退步的。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其因是历史认识客体的自身规律特征、主体相应的知识意向和由文章与情绪所构成的历史认识媒介;认识的形式一是从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出发来认识历史即"执一而应万",二是从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认识历史就是类推;认识的范畴主要是"阴阳"和"五行";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体验的相对真理则是普遍的。史学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淮南子》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2.
《白虎通》将史学看做是评价性的学问,即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而赋予其相应的评价,又将史学看做是政治性的事宜,即研究统治者,劝诫、督促统治者行善政。史学最基本的功用是根据人物的贡献赋予相应的名号,从而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鼓励人们积极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历史就是文明创制的过程:一部远古到汉代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创造历史的过程。礼乐既是历史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历史创造的基本条件和规则,其因在于能够彰善抑恶,使那些能够给百姓带来好处的官员获得福利,激励他们的善行。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学习和认知,掌握了历史规律,从而达到精通历史发展的认识程度。历史认识的范畴是"质与文"、"五行",其最高境界就是准确地把握历史的本质"道"。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事实分析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13.
李求实曾先后担任《中国青年》的编辑、主编,并在该刊发表以政论为主的各类文章18篇。他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的政局,明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重视民众力量,从多方面引导广大青年参加民众运动;强调革命力量的团结,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及分裂势力。李求实的革命思想影响了当时的青年一代。  相似文献   

14.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发展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时空综合体的现代情感结构,存在时间上的流动与空间上的想象。延安时期关于乡愁乌托邦的抒写与建构所呈现出的“乡愁”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乡愁”抒写指向过去的家国乡土,乌托邦则指向未来社会的维度。《黄河大合唱》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艺作品,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乡愁乌托邦,忠实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艰苦抗战下奋起反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散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翻译这些作品,风格的再现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也证实了散文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是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其《史通》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史态度和史学批判精神,在《疑古》、《惑经》篇中反对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史书,批判史书为统治阶级隐恶扬善的虚伪性,同时也反对盲目迷信"圣人",对孔子进行了勇敢的批判。开创了中国史学批判的正确道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是张书学博士据其博士论文改写、扩充而成。本书系统研究了1919-1949年间流行于中国史学界的三大史学思潮,这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尚属首次。本书的研究方法客观平实,写作方法独具特色,观点多新款而不落俗套,是一部有创新意义的学术力作。个别见解亦有可商榷之外。  相似文献   

18.
扬雄作为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史学思想上也颇有建树。他将历史学看成是研究政治培养政治家、叙述事实揭示真理的学问,其功用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借鉴。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时激"和"人事",实际有"正道"和"它道",其动力在于人类的实践尤其是圣贤的意志;历史认识的条件在于认识客体的规律属性即"神"、认识主体的主动属性即"心"和认识媒介的传播属性即"言"书",其目的是掌握历史规律,体验创造历史的自由,其验证标准为儒家思想和历史实践。扬雄讲究的是"与道神之"即按照历史发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历史方法、将历史人物或历代王朝放在一起的比较对照方法和史学论著编纂的模仿法。政治史学中的游离性、官方史学中的民间性和人本史学中的谶纬性,构成了扬雄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春秋繁露》全面地体现了董仲舒的史学思想。在董仲舒看来,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是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是非得失;而其任务是正名即区别行政事务中各级官员的职务和职责,考核其政治能力和贡献。所以,历史学的性质就是政治学,其功用是管理国家政治的锁钥、把握未来和抒发政治抱负的凭借。历史是人类为核心主体的发展过程,而仁义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行使仁义,就是掌握政权要合法,行使政权要合理;需要重用贤能,贤能则需要拿出自己的才智、本领和忠心;要制定制度,赢得民心。历史认识的方式是天人合一:即经过人自身的知识认识历史的叫作"天之副在乎人",又经过对于过去历史的认识来把握现实的叫作"人副天数";其范畴是五行和阴阳;其检验的标准是历史事实、学术讨论和政治实效。天人合一也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善善恶恶"的历史主义方法、将自然与人类两相对照的比较方法、注重圣贤先知先觉的理论分析法和注重历史创造主体的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20.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不是简单的史学发展史著作,而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进行缜密思考与系统总结的会通之作.通过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在阐释不同阶段各类史学著作丰富内涵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诸种史学思想与历史理论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读者在接受各类史学史知识时学会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