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文章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14—2020年29个省份的数字经济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导致数字经济生产效率被高估;从分布上看,数字经济生产效率呈阶梯状分布。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生产效率总体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区域差异进一步缩小,东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减弱,中部地区稳步提升,西部地区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使用经典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份1979—201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的基础上,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农业TFP增长分布的形状动态,应用马尔科夫链法考察农业TFP增长的分布动态,从增长的分布形状和内部流动性两个角度来评估中国农业TFP增长省区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1980—2010年间中国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明显的从"单峰"分布到"双峰"分布再到"单峰"分布的变化过程。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技术进步增速显著,技术效率则普遍存在恶化现象;另一方面,省际间农业TFP增长差异明显,可将其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四个"俱乐部","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表现为明显的"中间小、两头大"分布格局,绝对趋同现象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支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要素资源合理化配置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07—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农支出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全国和四大区域财政支农支出分布总体呈向右移动趋势;财政支农支出水平状态较为稳定,且流动性较低,动态演进过程相对较慢,同时财政支农支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差异在逐年缩小;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各水平状态未来发生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较小,稳定性较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法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间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逐渐增强的走势,但总体差异显著;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在不同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高低集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空间背景对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上升较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贡献率逐渐降低;西部地区差异下降较快,逐渐逼近东部地区;东-西、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但均有所降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随邻域水平的增加,低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转移的概率上升,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政府2010-2014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总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地区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讨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最后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结果显示: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程度不高,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为0.4011,存在较大提升潜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第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仍在加重,尤其是东部地区与其他两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三大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三,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经历了下降的过程。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而全国整体和中西部地区并无明显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五个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的地区异质性、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造成工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2)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模式逐渐从以低低-低效型集聚为主向以高高-高效型集聚为主转变。高高-高效型集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部分省份,低低-低效型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东部、西部地区和全国整体的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的空间差异呈发散趋势,而中部地区的空间差异呈收敛趋势。考虑空间滞后的影响时,邻接省份的高水平会提高本省向上转移的概率,而邻接省份的低水平则会提高本省向下转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6—2015年中国九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al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九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九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最大,中原城市群内部差距最小。城市群间差距最大的是珠三角和关中城市群,城市群之间差距是造成九大城市群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城市群内存在一些综合承载力高的城市发展更快、承载力低的城市发展较慢的现象,大部分城市群内部综合承载力存在两极和多极分化现象;九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发展类型较为稳定,具有路径依赖性,总体向中等和高水平状态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大财政投入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保障和手段.文章在综合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对接结合财政预算科目,提出了文化事业投入的统计范围,认为目前不宜提出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等总量标准指标,应该结合《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按照“分类保障、分级承担、精准扶贫”的原则来核算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标准.在投入方式上,要降低直接投入的比例,通过政府购买、BT等模式,实现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方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共同富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显著的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域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方法,从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地域非均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发现,1.中国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分布均呈现出由东往西逐渐降低的规律,城镇化非均衡主要体现在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则未出现明显分异。2.全国尺度人口城镇化基尼系数随时间不断下降,城镇化非均衡逐渐减小;土地城镇化基尼系数则呈倒"U"型,城镇化非均衡先增后减。3.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人口城镇化基尼系数均呈直线下降,区域间非均衡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则是东部大于中部和西部,但近年来西部已超过东部。4.人口城镇化非均衡在1995-2001年间主要来自地区间重叠,而后2002-2013年主要由地区间差异驱动;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则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5.核密度估计显示人口城镇化增速较快,波动较小,而土地城镇化则极化趋势明显,波动较大。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推进宜从人口和土地城镇化两方面着手,特别要注意土地城镇化的失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浙江省的问卷调查,考察了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参与的各种因素.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认知程度与企业参与行为和意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把这种认知置于政企互动与互信的情境下,其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由此,需着眼于中小企业居多、企业利益导向、企业认知重要性和强政府依赖的特殊性,激发、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建了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AHP法和CRITIC法的优缺点,运用乘法集成赋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组合赋权,克服了单独使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进行赋权的缺陷。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标法,对京津沪渝四直辖市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和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11个省区2003—2011年的林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西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较低,平均值只有0.664;9年间林业生产纯技术效率始终高于林业生产规模效率,较低的规模效率是导致西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2003—2011年期间,西部地区各省区的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实现西部地区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是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缩短地区之间效率差距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谦  王哲 《统计与决策》2020,(16):110-114
基于2005—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子行业面板数据,文章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和占比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及占比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两者总体差异均呈递减趋势,区域间差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为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差异的主要来源;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均呈多极化趋势,东北地区则呈两极分布;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呈现多极化分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集中分布,东北地区极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动态预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各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类型保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类型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且受到相邻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仅有广东、上海等部分省份处在(或回归)安全无警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省份仍处在中警、重警和巨警状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构建由水平和效率两个维度组成的绿色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20年中国省域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以及时空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剖析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平缓爬升,整体表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形成“沿海高、内陆低”“东部高、东北和中部居中、西部低”的发展格局。绿色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特征,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和俱乐部趋同效应;其总体差异以地区间差异为主,表现出先波动后缓慢下降的态势。邻域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对本地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状态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