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出场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该话语体系植根于帝国主义时代中华民族艰难探索的具体历史语境,并因典型的差异特征,在与众多同时在场的话语体系相互交锋的实践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出场路径,其出场形态在从隐匿到彰显的过程中,又可详细划为“文本形态”与“理论形态”。从五四运动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仅依然“在场”,并会在未来持续“在场”。  相似文献   

2.
哲学大众化是哲学和大众的共同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原点与理论内涵上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内在本质和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本身蕴含了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种崭新视角和重要途径。从概念、范畴、意识到生活、实践的"哲学问题域"的转变,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转变,从纯粹学术话语到通俗化、诗化语言的"话语体系"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当从人民大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营养,通过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需要与诉求、营建尊崇与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话语体系,实现哲学与大众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严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学理的层面看,这一思想是一个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的思想体系,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既要从学科、学术层面把握,也要从其鲜明的话语层面把握,通过话语揭示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体现这一思想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内涵、特征、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是一套科学严整、内涵深厚、逻辑分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话语体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需要从价值立场上正确认识其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战略图景上科学把握其远景目标规划与阶段性任务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路径实践上遵循其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开启多层次全方位的动力机制。因此,需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整体性超越,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性描绘,对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变革方案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绿色政治阐释潜能,强化绿色变革主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  相似文献   

5.
因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功能的内在需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内蕴着对意识形态话语范式实然形态的历史性超越与发展性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遵循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回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探寻促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发展变革的动因与内生机制,以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学术性表达,促进理论话语的实践性转向,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术语革命"的方法论,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推向新的阶段.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个方面做出的术语改变,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的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术语创新,这既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又从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而从术语的变化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为我们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系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标志性成果,对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深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构建的现实基础及价值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从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积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球传播相关重要理论资源中把握其理论逻辑;从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全球传播史的历史视阈中考察其历史逻辑;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明确其实践逻辑。应从话语生产、话语转译、话语传播三个维度入手,以共识共情为目标,以共知共享为导向,以共通共融为原则,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的创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理论特色、方法论特质、实践指向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解释性的理论探索,推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对象化、实践化、普及化和大众化的现实展开。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表现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原创性、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辩证性、全面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显著的方法论特质,其出场不仅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实践路径和当代价值。研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深化:要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方法,拓宽该研究的理论视域;要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献文本研究,深度挖掘思想的内在逻辑;要突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一性研究等,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是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楷模和榜样。通过分析习近平引用古典名句、近现代名言、民俗谚语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推进情况,发现推进的机理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促进话语体系的转换;以亲民、“短、实、新”的文风重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而且,习近平的讲话给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在方法上留下的深刻启示至少有:一定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表述时要亲民、“接地气”,善用群众语言,做到“短、实、新”。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研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界定,首先,应正确揭示其基本要素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体系应包括基本原理、具体理论、后来者对这一学说发展所形成的正确理论成果三部分;同时应包含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这一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是普及和提高的辩证统一,内含理论创新的要求.其次,应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的基本环节: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过程,也包含群众实践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群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通俗性、实践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机制所彰显出来的三个鲜明特点.发展理论、推动实践、提升主体是其发展的三个基本向度.再次,应有坚实的哲学论证和支撑:从认识论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应体现理论与认识主体、实践主体的辩证统一;从辩证法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应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通过先进理论的武装以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4.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地决定着政治制度,又受现行国家制度的规约;传统"仁政德治"、崇尚善治等思想,成为现行制度文化内在智慧构成;海纳百川、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从被接受到中国化成为可能,为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制度支撑。从文化美学意涵看,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思想"逻辑虽然来自"政治■历史"逻辑,却具有跨越民族、跨越国度的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传统文化美学不仅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而且能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气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构筑起文化主体性的本体支撑。从文化实践意涵看,文化政治意涵是文化主体性政治理想的呈现形态,文化美学意涵是文化主体性理论认知的呈现形态,而文化实践意涵则是文化主体性现实具体的呈现形态。文化政治、审美意识形态所确立的文化价值向度、审美取向,必须由文化实践创造的成果作为实现形式,文化实践还将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而提出新的问题与诉求,从...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理解和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维度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从历史维度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跃升;从实践维度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课题的新领域;从体系维度看,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从文化维度看,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活力。这些解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书写人类文明新华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从话语生成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能够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夯实其理论根基,以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厚植其文化基因,以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其实践支撑,以价值的道义性和正当性筑牢其价值之本。从话语提炼原则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注重凸显政党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具备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互动的学理性支撑,助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的大众化表达。从话语实践路径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夯实话语基础,充实话语内容,提升话语传播效能及感召话语受众。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深远的历史逻辑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从文化底蕴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文化孕育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守不渝的家国情怀之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从理论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从历史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紧密相连;从实践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引领和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9.
从出场语境和范式创新的角度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从出场语境的角度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存在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双向良性互动三重语境。从范式创新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总的范式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的统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方法论自觉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前提.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用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话语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地上重新出场.这一重写、重构的理论创新,关涉方法论自觉,进而关涉文化立场与文化态度的转变.整体性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