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词解释     
律诗是诗体名,格律严密,故名。起沅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般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偶尔有六律。如在十句以上,则为排律。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入韵者,这是变例。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第三、五、七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9,(5):41-47
以杜甫诗歌中诗题带有歌、行、叹、哀、吟、引、谣、曲等字样、七言为主体句式、常见三平尾者划为歌行(共87首),在与杜甫律诗的对比中,可以确认杜甫歌行的体类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杜甫歌行体诗无声律限制,多数采用自然音节,尽可能回避律句。二是押韵形式多样化,绝大多数作品使用两个及以上的韵部押韵(71首)。1.大多数作品平韵仄韵兼用,而且其中部分作品平韵仄韵互转;转韵作品中,每个押韵单元的句数不等,少则2句或4句,多则12句,最多者19句,灵活机动,以表意为主;每个单元的第一句以入韵为常例,如果使用入声韵,则往往邻韵通押,甚至混押。2.通首只用一个韵部(14首),以用平声韵为主,上声韵次之,去声、入声韵又次之。3.通首采用邻韵通押者,只有2首。三是多数作品有意回避对仗,出现较多词性虽同而声调未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2):48-55
杜甫五律的声律体制是:严守声律三项规则,即全诗由律句(正格律句或变格律句)构成、一联中两句声调对立、邻联声调相粘;完全由正格律句组成者共计283首,占总数的45%,其余则由正格律句和变格律句混合组成;其变格律句有三种类型,在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四种平仄格式,而以首句仄起仄收式(458首)为主。其韵律体制是:押韵严格依照平水韵,总计625首中仅有一首出韵;使用韵部广泛,覆盖了平水韵28个平声韵部;大量使用宽韵,以便于表意抒情,拒绝在押韵上争奇斗险。其对仗体制是:对仗规则的严密化;对仗数量的富态化;对仗种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论吴体诗     
唐以后的吴体诗外延不断扩大,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其特征,唐代确为吴体的只有杜甫、皮日休和陆龟蒙的9首题标“吴体”诗。归纳七言永明声律规范,统计病犯数据,比对合律情况,结果显示:吴体专指七言八句平韵体,讲究对仗,四声分立,特别注重第四、七字四声相对(同平声除外),以及第七、十四字的平仄相对(首句入韵除外),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声律联属度略低,由合律的单句随意堆叠而成,声律上属宽泛的永明声律。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9,(4):36-45
鲍照七古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其体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杂言为主,纯七言为辅,近七言和骚体较少;多短篇之什;转韵七古中,四句节最多,二句节次之,也有少数三句节等;联锦特征虽不显著,但也偶有分布;转韵和一韵的数量大抵相当,首句多入韵,以隔句押韵为主,句句押韵仍有传承,转韵诗各节平、仄交替用韵的特征尚不明显;有一定数量的奇数句;隔句押韵诗中,上句末字用声已颇为留心;对仗数量远逊于五古,有三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平仄,主要是诗句的入律情况则互有高低。其体式贡献在于:奠定了杂言七古参差不齐、变化纵横的句式典范;开创了七古诗喜用"君不见"句式的风气;确立了隔句押韵在七言诗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吴体诗     
唐以后的吴体诗外延不断扩大,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其特征,唐代确为吴体的只有杜甫、皮日休和陆龟蒙的9首题标"吴体"诗。归纳七言永明声律规范,统计病犯数据,比对合律情况,结果显示:吴体专指七言八句平韵体,讲究对仗,四声分立,特别注重第四、七字四声相对(同平声除外),以及第七、十四字的平仄相对(首句入韵除外),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声律联属度略低,由合律的单句随意堆叠而成,声律上属宽泛的永明声律。  相似文献   

7.
唐代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写诗——称为“试帖诗”,必须每句五字,每首为十二句或十六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和  相似文献   

8.
唐代边塞诗经历了由初唐四杰时代的长篇边塞诗,到盛唐初期三王开元时代的短篇乐府边塞诗,再到盛唐中后期高岑的七言歌行式的长篇边塞诗的转型。高适的歌行边塞诗,正是这种转型的关键。高适现存古体诗148首中,多用七言古诗,用韵较宽,多用古风歌行,一首诗中常出现换韵,换韵方式多种多样,换韵的第一句大多押韵,邻韵之间同用的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9.
宫体诗人在参与五言诗律化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七言诗的创作,对七言诗的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促使七言古诗形制定型,确立了隔句用韵、起句入韵、自由换韵、平仄韵错用的体制,为初唐诗人所沿用;创作出基本合律的七绝,后期的宫体七绝已基本符合平仄交错、对立、相粘的规则;并创作出接近后代律诗要求的七言八句作品,是七律的雏形。宫体七言诗为初唐七言各体诗歌的成熟与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湖南牧牛山歌(以下简称湖南牧歌)是湖南牧童牧牛时唱的歌曲。其格律有七言四句体、长短句间杂的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一般都押韵,大多押平声韵,衬字、村词运用普遍。湖南牧歌中的盘歌多。盘歌内容丰富,对开启牧童思路和扩大知识面十分有益。盘歌多七言六句体,不少有“歌头”。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儿童无不喜爱牧歌,但现在搜集整理它的人员甚少,研究工作更是一块“空白”。  相似文献   

11.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眺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眺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眺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谢脁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脁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脁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脁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7,(1):48-56
杜甫七律的声律体制是:1.确立四种正格律句和三种变格律句,其首创丁卯句法对后世影响深远;2.正体七律(全诗由正格律句或由正格律句加变格律句构成,且粘对无误)共计117首,占总数(151首)的77%;3.拗体七律34首,有四种类型:局部失粘、首联或首句非律句、对仗使用非律句、全诗多用拗句仅保留中间两联词性相对,皆事出有因;4.失律度为23%,低于初唐的39%,盛唐的27%,为七律声律定型于大历时期起到重要作用;5.使用四种平仄格式,主次合度。其韵律体制是:1.严格依照《唐韵》押韵,仅有1首出韵;2.限押平声韵;3.以首句入韵为主要格式,共115首,占总数的76%;4.使用韵部覆盖面大,而以使用宽韵为主,亦有所偏好。其对仗体制是:1.对仗规则严密,杜绝一联中重复用字;2.对仗数量超出额度;3.对仗种类多样,追求工整,最先将"狭义当句对"引入七律。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李贺,以其诗作瑰丽的色彩、惊人的想象和独特的幽冷情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为后世瞩目的一页。本文拟对李贺的创作和词之间的关系,作一点粗浅的探索。李贺从来都以诗见称于世,世人因其诗而称之“鬼才”,很少有人论及李贺与词的关系。只有明人许学夷在《诗体明辩》中说:“李贺乐府、七言声调婉媚,亦诗余之渐……”,“李贺古诗或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  相似文献   

15.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年,杜甫举家“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十二月,入蜀,至成都。”自秦州至成都路上,杜甫有感于山川形胜,写下了三十一首山水行旅诗。除《寓同谷县七歌》属七言歌行体外,其他二十四首均为五言古诗。这组山水行旅诗可以称为入蜀诗。入蜀诗的出现,使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指出李白诗中存在着“长篇短韵”现象.频繁的转韵确是李诗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存在于五言诗中,更多见于七言及杂言诗.频繁的转韵不仅造成了诗歌节奏的跌宕起伏,且导致诗中意象的频繁更迭。其诗所以有开阖无常、峰回路转的美感效应,与此独特形态不无关系.本文想就韵律与意象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探讨其在共构李诗形态中的作用.五言诗与“短韵”传统诗歌中韵的使用,与诗歌的体制有关.虽说自有诗歌创作起,就有押韵的现象,但真正重视韵律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不能早于汉魏六朝。目前大都承认七言句的“柏梁体”用连韵,是七言诗歌中讲究用韵的范本,而五言古诗用韵的范本实例,  相似文献   

18.
绝句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应认真学习继承。绝句研究专家周啸天先生曾概括绝句形式云 :“所谓绝句 ,乃是一种齐言的四句体诗 ,这种诗于偶句用韵且一韵到底。作为歌诀即 :句齐言 ,篇四句 ,偶句韵 ,韵不易。”绝句的艺术特征则为 :“虚实相济 ,情韵为宗 ;融情入景 ,意在言外 ;意象集中 ,以小见大 ;偏师取胜 ,借端托喻 ;表现时空 ,因体制宜 ;绝处生姿 ,专主风神 ;组诗体制 ,聚零为整。”与古体诗、律诗相比 ,绝句是易读、易背、易学、易懂的诗体 ,因此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不少人更热中于创作绝句。几年前港台地区举办过“最受欢迎的十首…  相似文献   

19.
紧锣密鼓的韵律节奏、每句二字的简洁句式、朴素直白的辞采运用、直叙其事的章法构筑,是二言诗的主要体式特点。这一体式多反映蛮荒时代的紧张生活及人们大起大落的喜怒哀乐情感,决定了二言诗具有以阳刚美为主的体貌特点。二言诗体作为中国韵文一切体式之母,为后世韵文特别是《诗经》文体的形成与演进,奠定了用韵、句式、辞采、章法等诸多方面的起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