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碳锁定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RAGA-PP模型),根据2007—2019年全国及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制造业碳锁定水平,进而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Epanechnikov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制造业的综合及各维度碳锁定总体上均呈下降态势,并具有“东低西高”的区域分布特征;大部分区域或省域制造业的综合碳锁定、固定投入碳锁定、技术碳锁定和市场需求结构碳锁定水平都在显著下降;制造业碳锁定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扩大,有相当一部分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碳锁定变化态势为上升或不确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莫兰指数法测度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四大地区和五大经济带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差异依次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在空间层面,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依次递减趋势,且在大部分地区内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由此,应扩大数字供应链金融规模、改善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结构、提升数字供应链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优化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以此赋能数字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动绿色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以网络拓扑结构模型为基础,从绿色经营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共生能力和绿色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区域绿色制造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制造发展指数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并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各省份进行梯度划分,进而探索区域绿色制造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常年处于较高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指数普遍较低,我国绿色制造发展水平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梯度差异明显;各省份绿色制造发展水平可依次划分为五个等级,省际差距较大,且绿色创新能力是区域绿色制造发展水平的首要影响因素;三大经济圈绿色制造发展特征各异: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显著,珠三角经济圈的“虹吸效应”明显,而环渤海经济圈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参考借鉴国内外机构、组织和相关学者提出的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可持续消费水平及时空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可持续消费水平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从可持续消费的4个方面来看,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的综合得分增长最快,其次是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得分,人口和资源的综合得分增长最慢;我国各省份可持续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但是局部空间集聚的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存在指标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双重异质性。首先,长江经济带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得分相对较高,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得分紧随其后,而治理有效得分相对较低;其次,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即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最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农村教育水平与财政支农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文章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14—2020年29个省份的数字经济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导致数字经济生产效率被高估;从分布上看,数字经济生产效率呈阶梯状分布。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生产效率总体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区域差异进一步缩小,东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减弱,中部地区稳步提升,西部地区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绿色发展水平及其结构展开评价,运用探索性分析法揭示其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9年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结构持续优化,社会公平为显著短板;各经济带绿色发展地区差异趋缓,结构各异,东部表现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双轮驱动”,社会公平短板尚存,中部表现为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共同发力,社会公平相对稳定增长的“三轮驱动”,西部则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社会公平协同的“三轮驱动”;空间上,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分布历经带状、“东-西”阶梯型、“T”型的演变,且局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高集聚类型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林春艳  乔文 《统计与决策》2023,(15):120-124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二阶段熵值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静态、动态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四大地区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发现: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扩张期、培育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这与经济发展轨迹一致;空间维度上呈现非均衡性,静态发展水平与动态发展实力均为“东强西弱”,而发展速度为“西快东慢”。区域差异时间维度上总体差异略有下降,空间维度上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天津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人口城市化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惟一测度指标,似乎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城市化水平。而真正认识和测度城市化水平,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片面性,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基于城市发展评价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对天津市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对2010年我国部分省、市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与以人口城市化为惟一测度指标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利用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文章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考察2010—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总量增长与规模扩张仍是流域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方面;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环境治理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方面,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是影响流域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应用三次加权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高端产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了其空间区位特征、集聚模式及演化。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高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呈现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向外逐次递减的分布态势;从空间集聚区位特征看,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的空间格局,且产业分布重心小幅度地向东北方向移动;从空间集聚模式看,其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低模式与低-高模式居多,且样本考察期内,集聚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未形成较好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规模、共享”6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方法探究了2004—2018年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呈波动式上升态势,表现出“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明显的地区差异。黄河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依赖特征,且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赵健  魏欣 《统计与决策》2023,(15):142-146
文章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构建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中部六省2011—2020年数据为样本,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空间集聚与空间联动特征;当前,湖北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处于高水平的良性共振;山西和河南处于低水平的互相制约;安徽、江西和湖南已初步形成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南处于乡村振兴领先、数字普惠金融滞后阶段;安徽和江西则处于数字普惠金融领先、乡村振兴滞后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综合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呈上升态势,多数省份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在区域差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从莫兰指数来看,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