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存在指标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双重异质性。首先,长江经济带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得分相对较高,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得分紧随其后,而治理有效得分相对较低;其次,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即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最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农村教育水平与财政支农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文章基于200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维视角出发,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揭示多维环境规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时空非平衡性及空间集聚特征;多维环境规制对乡村振兴具有正向反馈机制,通过环境规制→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路径产生作用;异质性视角下,多维环境规制对乡村振兴的激励效应随分位点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创新,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和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对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较低,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提升显著;乡村振兴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区域差异是乡村振兴差异的主要表现,但是东部地区省份内部差异也很明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4个方面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是产业兴旺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从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五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在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来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且对五个维度的促进作用有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对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程度最为强劲,对文化现代化、生活富裕化、治理有效化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对生态优良化的影响程度最弱。(3)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6.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维度构建了涵盖25个指标的乡村治理成效评价体系,基于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实证评价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成效。结果表明:(1)社会公正与村民权益保障、文明乡风塑造、财政支持与社区困难救助、人口素质与社会治安、村民文化水平提升、民主自治与养老保障以及就业转移与生态治理是衡量乡村治理成效的关键因子。(2)整体而言,我国乡村治理成效呈现东部、南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较优,黄河、长江中游与东北部综合经济区次之,大西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靠后的发展格局。(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系统聚类法对我国乡村治理成效进行聚类分析,分类结果为四类,与因子分析结果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监测和全面反映四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四川省统计局联合相关单位组成课题组,依照全面性原则选取了54项重点监测指标形成有效衔接监测体系,进一步按照代表性原则选取了31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分别建立有效衔接指数、脱贫巩固指数、乡村振兴指数测度四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水平;从两不愁三保障、防范规模性返贫、稳定脱贫能力三个维度建立分指数监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从特色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三个维度建立分指数评价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成效。并以2015-2020年有关数据为基础,测算了全省88个摘帽县由脱贫到振兴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旨在为四川农村和全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在新阶段统筹推进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8.
作为长三角重要成员之一,镇江市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但对比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发展速度、人均水平、集聚效应、结构质量四个方面对比镇江市与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进行比较,以期对镇江市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的目标定位进行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乡村振兴水平分解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并从国内大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出发,选取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国内大循环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2005—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乡村振兴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水平和国内大循环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布呈现一致性,北上广及江浙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和国内大循环水平均遥遥领先;乡村振兴水平对国内大循环畅通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考虑了内生性等问题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加速城镇化和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均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畅通。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相关文献,从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虽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各层面已涌现出诸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指标体系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方面,目前还存在缺少跨区域的县域比较研究、对农民满意度的重视不足、评价指标的测量缺少连续有效数据支撑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当更加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建立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优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构建综合数据采集、共享和治理的数字化系统,夯实评价过程急需的数据基础;开发客观数据驱动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模型,丰富现有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对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趋势良好,但各城市在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上存在差距.针对长三角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2.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在2022年持续发力,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度、便利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涛 《统计与决策》2005,(14):73-76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中除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外的12座城市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特点具体分析了各个城市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所应处的位置,进而提出了一个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阶段SuperNSBM模型、MLD指数模型和PECM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与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偏低,生产发展阶段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低于服务发展阶段,MLD指数呈“N”型变化且变动差距缩小;京津冀城市群对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缩小的贡献率最大,但产业结构优化效果不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居多,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差距最明显,技术进步抑制了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开展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并研究其时空特征,可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熵权法从富裕程度、共享程度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测算共同富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和三个子维度水平在考察期内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地区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各城市间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共同富裕各等级城市均对其前期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是区域差异在指标层面上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郭兴磊  刘涛 《统计与决策》2023,(19):132-136
产业兴旺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文章在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兴旺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基础上,测算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产业兴旺指数,并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直接支持乡村产业兴旺,但该支持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在不同产业兴旺水平下,该支持效应也存在差异。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间接推动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17.
翁莹 《浙江统计》2014,(5):43-45
城市化发展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本文分析了衢州市2011年、2012年新型城市化发展状况以及与全省平均水平、毗邻地区相比较所呈现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了立足生态宜游、立足生产宜业、立足生活宜居等建议,推动衢州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前的611个贫困县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生活发展水平提升了本地区民生循环质量,同时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竞争力不断加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山东省17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却有很大差别。为了更好地反映各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现状及各个城市之间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寻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各城市间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是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起始工作。文章构建包含23个基础指标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均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以及四大区域2008—2019年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乡村振兴水平的时序变化呈现增长趋势,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趋势,中部省份水平及排名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看,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但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四大区域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