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本文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E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  相似文献   

2.
3.
4.
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俊超 《社会学研究》2015,(3):123-145,244
本文关注教育不平等状况在不同入学阶段的变化。本文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将随着入学阶段(小升初阶段、中考阶段、高考阶段)的上升而降低,而学校等级的影响将升高,这是差异选拔、个体生命历程发展及早期异质教育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CGSS2008数据,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了上述假设,结果显示:小升初阶段的不平等最为严重,随着入学阶段的提升,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过程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被学校等级所取代。早期教育的公平问题必须得到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5.
郭静 《现代交际》2010,(4):64-64,6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兼容性,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比,指出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中所蕴含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1970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在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兄弟姐妹数的减少,同时也影响了兄弟姐妹的构成,进而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以及性别间的教育差异。对2006年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兄弟姐妹越多,女性的受教育年数相对男性越低,尤其是在她们有兄弟的情况下。在中国,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年轻一代的性别间教育不平等相对老一代降低了。本研究显示,性别间教育不平等不仅受到国家促进男女平等政策的影响,还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是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所撰写的,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退化的矛盾统一体。本文通过回顾卢梭在此书中的论述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展开关于自然法、自由、人的发展与人类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启蒙思想大师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而作的一篇论文。文中,通过对人类"自然状态"的遐思和推测,卢梭系统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思想,并开出了两剂医治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药方,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权衡  孙亮 《科学发展》2009,(10):104-113
相较于以往单纯从增长及分配层面对不平等问题的考查,当今理论界已将视角延伸至人类发展领域。与国内学者普遍将视野集中于单一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研究不同,本文通过构建包括HDI、健康与营养、能源与环境、性别平等以及社会公平度等相关扩展指数在内的全新人类发展水平分析框架,以综合评估当前中印两国的发展不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指数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并能科学反映人类发展水平程度的差异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高考招生中实施的民族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少数民族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也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这项关乎各民族成员切身利益的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在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这项政策。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茶座》第12辑刊有署名夏星的《现代性学与SEXUALITY》一文,夏文中转引弗洛伊德著作,认为男女性器官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夏文的这一论断让人感到十分惊讶。据笔者所知,弗洛伊德只是认为性器官的差异可能造成男童和女童性观念的差异,从来没有认为性器官的差异是造成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况且,男女不平等这一重大社会矛盾,实在也不是由男女性器官的那点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3.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女歌星官恩娜在演出时“遭色狼强吻,受惊过度当众痛哭”。联系到近年来女艺人遭非礼事件爆料频频,不禁让人对此既同情更疑惑,女艺人们何以如此“不幸”?如果也来个“问责制”,板子应该打在谁头上?  相似文献   

14.
李沛 《社会学》2008,(2):32-39
中国社会转型中职业体系的分化对当前社会的分层秩序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涂尔干的经典命题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渐进转型中的社会不平等状况?本文通过把初职获得与收入决定的过程统一起来,对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是如何通过所在的劳动力部门作为中介,进而影响到个体收入的路径加以分析,提出中国的渐进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劳动力部门中已经产生了经济地位上的分化,在初职进入劳动力部门的过程中,个体的先赋因素比自致因素作用大;而在收入决定过程中,自致因素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业流动与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研究》2008,(6):33-57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就业者从国有部门进入市场部门的选择性流动模型,用以阐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如何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变化。2000年在中国一些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就业者进入市场是由两种不同的机制所驱动:一些人是自我选择的自愿进入,以求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另一些人则是由于下岗而被推向市场的非自愿进入。其结果使得市场部门从业人员的异质性较之以往显著增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们通常所观察到的市场部门从业人员收入较高这一现象,仅局限于后期自愿进入者这一社会群体。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后期进入市场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效应与市场进入倾向呈负相关。那些本来就在国有部门干得很好的人,进入市场部门的倾向性较低,然而一旦其选择进入就会获益最多。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乡镇小学围绕家庭作业的家校互动为案例,探讨了二者在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及其对家校互动过程和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度竞争及高度分化的教育环境促生了“竞争驱动、双向支持”的家校关系;有限竞争和分化较低的教育环境促生了“被动应对、单向依赖”的家校关系。前者意味着学校与家庭乃至市场建构起合力促进学生发展、共同应对教育竞争的教育网络;后者则意味着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甚至唯一作用。家庭运作空间的增大弱化了学校资源的作用,而在家庭资源弱势的环境中,学校对学生学业发挥着比家庭更大的平等化作用。家校联系既勾连了教育过程与结果,也勾连了微观层面的家校行为与中观层面的教育环境,折射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户内人口匹配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人口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但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选择性偏差常常被研究者忽略。针对这类问题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对户内父子、母子和夫妻关系进行匹配,发现三种匹配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差,体现在年龄、性别、流动状况、城乡分布、教育、地区分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一文的匹配数据、分析模型和研究结论进行再检验。发现匹配数据的选择性偏差对分析模型和研究结论的影响是确定的。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偏差不仅影响统计模型因素判断程度的错误,甚至完全改变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为了减小匹配数据偏差的影响,本文提出户内人口匹配数据偏差的调整方法和思路,认为加权和再抽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选择性偏差,相比来说,加权模型的调整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