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王觉非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4,(1)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他用血腥的手段进行统治,其残忍暴戾,今人毛骨悚然。400多年来,进步人士对之进行揭露批判,有些著作,则对其暴行进行粉饰。本文简要叙述伊凡四世的统治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揭露有些著作歪曲史实,吹捧伊凡四世的错误。著者认为,长期以来,在历史著作中和社会上,不时泛滥起个人崇拜的浊流.它成了毒害人们心灵的一个因素。肃清这种错误倾向的流毒,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798艺术区是北京的一张新名片。因为它,北京在2003年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世界城市TOP12";因为它,北京市政府改变了城市规划;因为它,许多人在此扬名立万。工作室、画廊、旅游区、时尚广场……798从未停止改变。798究竟是一场什么秀? 相似文献
11.
理想倾向的有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考察一个作家能否获奖的唯一标准。作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俄罗斯作家,伊凡.蒲宁的理想倾向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他的授奖词往往是人们解释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多年来,中国学界也据此找到了隐藏在诺贝尔奖光环深处的许多可怕的真实,诸如蒲宁的叛逆、另类、忧郁、幸运等等,甚至制造了一个中国学术语境里的多面蒲宁。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比较优越或是谁比较低劣的问题。是的,人们是不同的,让我提醒你一件事,否则你会误解我。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相等的。没有人是比较优越的,也没有人是比较低劣的,但是也没有人是相等的,人们就只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历史思想中的美国独一无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在现代史中,美国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正如历史所证明的,美国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封建主义没有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从1977年到1900年,由于扩张的结果,美国领土扩大了10倍。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胜利使美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得以深入发展,这表现在工业获 相似文献
14.
陈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5):66-70
小说《伊凡· 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从患病到死亡的经历,呈现了伊凡在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下的心灵挣扎.小说中,疾病不仅象征着生理意义上的身体状况,同时承载着托尔斯泰对存在与死亡的认知,是托尔斯泰运用隐喻艺术思维创造的文学意象.文章通过细读伊凡的疾病体验,分析小说中的疾病隐喻,如身份的转变与建构,自我的审判与觉醒以及作者对社会病态、异化现象的批判,深入解读托尔斯泰赋予疾病的多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冬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充分运用了聚焦的艺术,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完整的一天作为展现主人公漫长的劳改营生活的"焦点"。时间被浓缩在"一天",又被分割、细化,形成确定不变的时间表,因此时间成为了人为规定的"程序"而具有关于权力运作的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同时,时间又与个人的记忆和想象相联系具有了抽象性和心理色彩。个人在日常活动的时间的限制中,还拥有记忆中以及期望中的时间,因而超越了实存的时间而感受到灵魂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张益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117-122
俄国流亡作家伊凡·布宁凭借复杂的人生体验,多种艺术手法的交互运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极富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也营构出一种悲剧性的叙事空间和极其诗意化的氛围.从主体间性美学视域来看,布宁小说在传达着一种平等精神和宗教情怀的同时,也使小说的悲剧性叙事意义获得提升和超越,从而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架起了一条由文学通达哲学、美学的道路,进而呈现出复杂性、融汇性内蕴.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15-317
伊凡四世政府在教产世俗化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如此,随着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的巩固,到彼得一世的宗教改革之后,俄罗斯教会各方面势力已非往昔,彻底从属于世俗政权。作为俄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者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开创者,伊凡四世主张的教会革新及百章会议正是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端。 相似文献
18.
孙国军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5):27-31
发生在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编年史上规模空前的浩劫,是人类发展史上抑恶扬善的大搏斗。大战结束迄今63年了,63年来的环球沧桑和风风雨雨无不与“二战”的后果与深远影响相互联系。因此,就严格意义而言,“二战”是20世纪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独一无二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雷碧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59-63
文章通过对比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充满爱心的格里高尔的凄凉的死亡结局和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伊凡死而知爱的欣喜重生,揭示了在自由与沉沦、个性与孤独、逃避与抗争的矛盾与荒谬的存在主义生存境遇中爱的基本原则——守与自由存在而让他者自由存在,而在人类寻求自由的过程中,死亡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苏修叛徒集团不惜血本地抛出一批反华作品;其中有一本用特制精装封皮和五颜六色插图打扮起来的书,名叫《阿穆尔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就是这本被苏修文坛吹捧为“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却原来是用鬼话写成的。“阿穆尔”是我国的黑龙江;满语称“萨哈林乌拉”,蒙语称“哈拉木伦”,汉语称“黑龙江”,这三种流行在黑龙江地区的语言都是一个意思:黑色的江。远东的一个名叫德·纳吉什金的苏修文人,早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便以黑龙江地区为背景,创作了这本不被人理会的《故事》小册子。没料想事隔二十六年,这本《故事》突然身价百倍。苏修当局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