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情感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道德现状及问题,探讨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提出培养青少年相应的道德情感,强化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3.
4.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面对层次复杂的职校生源,职校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任重而道远,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在中职数学课堂上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双丰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尽管一再有学者试图整合不同观点(Szelenyi & Kostello 1996;Nee & Matthews 1996),目前有关市场转型的论争仍无和解的迹象。相反,1996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主办的“市场转型研讨会”似乎没能化解多少分歧,却挑起了更多的争端(Nee 1996;Xie & Hannum 1996;Oberschall 1996;Parish & Michelson 1996;Walder 1996;Fligstein 1996;Szelenyi & Kostello 1996)。 相似文献
6.
7.
王艳桃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21,(8):0264-0264
教师不但肩负着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重任,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和社会道德评价相一致,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准绳,抓住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完善,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感情更加高昂,情感投入更加饱满。 相似文献
8.
9.
10.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19)
流行语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需要流行语来表达情感,流行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我展开了关于流行语和情感结构之间的论述。流行语的出现其实自古有之,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流行语出现原因众多,根据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里对情感结构的定义,我们明确流行语是作为载体承载文化生活之主体的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12.
《德意志问候:关于一个灾难性姿势的历史》(提尔曼·阿勒特著,孟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是一本篇幅很短的小书,但是,我想这位德国社会学学者的论题,中国读者不但不会感到陌生,而且也会产生继续讨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企业员工自杀事件频发、幼儿园接连发生惨祸、口角之争导致暴力升级等等,都引发我们的深度思索和追问。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中存在着不同学派、范式和发展策略之间的相互竞争、论战、甚至隔阂和对抗,但这一学科也有着共有的话语场域、共同关注的论题、共享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这是一种复杂的学科品性:它是论战与共识、自由发挥与兼容共存、多重体系与共同遗产的结合。这一品性之中必然有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点,这需要从中剥离出最具共性的意涵和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需要 ,转化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可以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评判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激发起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这是我们今天青少年德育中大有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一、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道德追求的多样性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少数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状态 :人生无目标 ;生活无所谓 ;学… 相似文献
16.
吕涛 《社会观察(上海)》2004,(10):56-57
诗人温德尔·贝里(WendellBerry)曾经指出:“人类生态问题的答案将在经济学中找到,经济问题的答案将在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和特质中找到。”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恰恰就体现在与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比照过程中。生态学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前提,同时,由于两个学科关心的主题同是“人类 相似文献
17.
“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谈论甚多,而对促动这一“经济奇迹”的“体制奇迹”,即权力与市场的结合,却始终着墨很少。“转型社会学”企图面对这一“体制奇迹”及其所引发的诸种问题。为此,必须努力寻求“工具实证主义”以外的社会学研究手段,以便有能力面对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安排。奠基于“行动社会学”之上的“社会学干预”或许就是有效方法之一。不过,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过程,这一源出于法国图海纳学派的方法,必须在原则和技术上都有所改进。嫁接“解放社会学”的诸原则,形成“强”、“弱”两种干预手段,可能构成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结合对农民工和都市运动两种现象进行社会学干预式的研究,试图阐释“强干预”与“弱干预”的不同方式和操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古典社会学”的宏图与迷思——以多元转型绩效比较为切口的批判性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对伊万.塞勒尼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及其过去15年里的进展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对所谓"后共产主义世界"的市场转型的不同绩效进行比较的分析路径。面对市场转型呈现出的"趋同"与"分化"并存的复杂局面,笔者提倡一种以宏观逻辑与微观机制为基础的解释框架。在宏观上,需要厘清工业化、全球化和转型这三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宏观逻辑"在经济现象上的不同解释力,在微观上则通过分析行动者的策略,揭示这些宏观逻辑得以运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后社会学:探索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社会学"一词指的是一种与传统社会学有所不同的社会研究思路,"后社会史"和"多元话语分析"可以视为它的两个具体范例。"话语建构论"和"多元主义"是"后社会学"的两个核心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作为我们人类经验、思考、言说对象的所有"社会"现实都只是一种由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建构起来的"话语性实在",这是"后社会学"范式的主要意义所在。人们对"后社会学"的许多批评有的是出于误解,有的禁不起深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远影响,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相互建构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数字社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数字社会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数字社会学在劳工经济与生产、数字政治与权力、社会关系与互动、身体与自我、社会不平等以及方法论革新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西方数字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学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