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5—2020年中央及地方层面出台的314项数字经济政策,通过政策样本分析厘清我国中央层面数字经济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地方层面的政策特征;采用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进行文本挖掘,梳理得到现行政策体系结构、关注点及问题;在识别一级变量时,引入递进且排他的效力级别指标,结合政策内容构建PMC指数模型,对6项地方层面的典型数字经济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实证结果表明:P1的PMC指数为5.68,存在提升空间;长三角地区内P2—P4三项政策的PMC指数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仍存在不足;P5和P6的PMC指数得分较低,反映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政策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将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分为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作用对象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技术创新政策三维结构框架图,进而依次展示2007-2015年间国家、北京市和中关村园区内颁布的技术创新政策的布局特点,并比较三者之间异同.之后基于政策文本,运用技术创新理论,构建了PMC指数模型,分别选取国家层级、北京市层级和中关村层级各一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三项政策得分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国家层级政策得分最高,北京市层级次之,中关村园区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3.
2019年产业链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提出后,中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产业链政策来推进当地产业链现代化的建设,因此产业链政策的量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发现各地区产业链政策的关注重点以及近些年来产业发展重点的变化情况;二是可以发现当前产业链政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和优化建议。基于此,首先,通过网络爬虫和人工搜索相结合的方式共获取168项产业链政策文件,其中包括47项专项产业链政策和121项非专项产业链政策;其次,通过词频统计、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文本挖掘的方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剖析,同时利用LDA主题模型对政策的主题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基于文本挖掘的结果搭建PMC-AE指数的政策评估框架对产业链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利用PMC曲面探究产业链政策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产业链政策的发文数量逐年增加,产业链政策中的环境型政策占比最大,需求型政策占比最小;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产业链政策主题存在较强异质性;第三,总体而言,中国产业链政策内容制定较为合理,但仍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为了打好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需要在政策工具、政策性质、政策领域、政策客体和...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助科学的编码方法,构建政策结构、政策工具与政策效力的三维量化评价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政策工具法与PMC政策效力评价模型,对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中央部委发布的135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进行文本挖掘,以实现对乡村振兴政策的量化评价。研究发现:政策主体呈现核心聚集、协同分散特征;政策类别中,生态与社会类政策占比较低,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限制了政策效力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可变参数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1971-2050年人口政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城市化、老龄化、家庭规模、性别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碳强度因素对1971~2010年中国CO2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4.3,26.9,23.9,13.2,-0.45,74,0.3,-72.1.如果没有人口政策,1971-2010年中国CO2排放量要比实际多112亿吨.如果明显放宽人口政策,未来中国CO2排放量将显著多于保持政策不变条件下的排放量,稳定的人口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省际碳排放经济效率的TOPSIS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健 《统计与决策》2011,(21):81-84
文章采用2003-2008年的省级碳排量数据,运用OWA算子赋权方法对不同年份进行全重分配,并结合TOPSOS评估发放对各地低碳排放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碳排放经济效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结果权重修正后的结论与传统TOPSOS评价较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一套完整的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基于Java语言和文本挖掘技术,开发出一种使用计算机对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进行高效准确评价的技术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准确的对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电力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明晰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文章构建我国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第一阶段,以2030年电力部门碳达峰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公平、效率、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构建基于CRITIC-TOPSIS方法的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型,确定初始分配方案;第二阶段,以提升碳减排效率为指引,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ZSG-DEA)对第一阶段得到的初始碳配额进行优化,获得处于效率前沿的改进分配方案。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实现电力碳达峰的碳强度减排压力和碳总量减排压力高度趋同;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减排压力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电力部门的整体减排压力相对西部地区较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减排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寻找在市场化条件下实施碳减排的有效路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论成果,从人口、财富和技术3个方面选取了6个自变量,并从中筛选出3个显著变量以建立线性对数模型,构造了改进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收集和分析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我国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强度减排指标约束下碳排放权的省际分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强度作为减排约束指标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全球减排义务而做出的庄严承诺,而碳排放权的分配是决定能否兑现承诺的关键。利用ZSG-DEA模型研究碳排放权的省际分配额度及效率,并将其结果与基于人际公平原则、溯往原则、支付能力原则、传统DEA模型的分配结果及实际排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省区在不同原则下获得的碳排放权及减排压力的差异。结果显示:基于ZSG-DEA模型的分配结果更能实现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且避免了因减排对产能造成的剧烈冲击,不仅有利于减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而且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最后,从利益协调、差异化减排策略、市场化减排机制和重塑地方官员考评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省际碳排放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府通过碳排放量上限、执行严厉程度及碳减排扶持政策等管制政策会影响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量的稀缺程度,控制碳排放价格稳定,实现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量目标。文章认为,碳排放价格是一种重要的市场信号,碳排放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不同电力企业的经济行为决策,推动社会资金合理流动,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碳排放的产业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2004~2007年数据,测算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运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行业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这些行业按照碳排放强度的高低分为三组,最后针对各组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Eora数据库中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数据,基于供给侧视角,研究了中国碳排放关键部门的识别问题。结果发现:2006—2015年中国碳排放最关键的部门是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该部门增加值增加1%会引起整个经济系统中碳排放量增加0.2421%,并且假如中国的GDP增加1%,会导致该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0.5036%。另外,种植业、煤炭开采和加工业、棉纺织品、石油炼制、化学原料、水泥和石棉产品、炼钢、钢铁加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其他工业机械、机动车生产、车辆配件生产、其他电动机械设备、建筑业、公路货运和客运、水运和乘客运输等部门增加值和碳排放之间交叉弹性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也较大,也可视为碳排放关键部门。以上各部门应当是中国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计节能减排政策、提升碳排放效率的重点关注部门。  相似文献   

14.
董直庆  王辉 《统计研究》2021,38(10):48-61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与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首次提出将贸易利益作为分配因子,对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一直显著高于消费侧碳排放,且对多数国家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呈现顺差,中国实际为全球消费承担了碳排放,并非仅为发达国家;中国90.41%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来自制造业,行业碳排放强度较高是造成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的共担责任原则下,中国2009年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比生产责任原则下低6.7%,比消费责任原则下高12.9%,按共担责任原则计量中国的碳排放责任更加合理和折衷,体现了“谁获益、谁承担;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关注经济增长质量。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很多,而碳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挖掘输入指标,将单位碳排放所支持的GDP产出和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DEA模型;并以我国四个直辖市为例,进行碳效率评价,以期通过碳效率评价,客观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规模、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人口结构和生活水平在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叠加分解模型。该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作了完整的分解和系统的量化,可为碳减排路径的选择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与能源强度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强且稳健的驱动因素;能源结构、生活水平也显示了较强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结构的历史驱动贡献度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能源消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动态ZSG-SBM模型,在能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分配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分析了调整前后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基于2030年中国省级GDP总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数据,应用加入了公平指数的ZSG-SBM模型,优化了2030年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配额。研究发现,在能源效率趋向前沿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份减少了能源消费配额,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增加了配额,调整配额后,全国各省份能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景下,东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配额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指标配额增加,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恰恰相反,从而西部地区获得更多能源消费量指标配额,更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指标配额,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9.
政策评价是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政策评价就是检验政策效果、为政策未来走向提供依据、推进政策决策的科学化进程,达到最大化提高政策价值的目的过程。"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正确的政策及有效的执行,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良好效果;政策失误或执行不力,将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提出直接碳排放效应和间接碳排放效应用来测算综合碳排放效应.通过行业的碳排放量和行业增加值之间的回归分析测算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再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完全消耗系数乘以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两者相加得到综合碳排放效应,此种方法成功的回避了投入产出表编制量少及以往研究中缺少对二氧化碳吸收方面的弊端.并且通过2004-2012年碳排放量和人均产业增加值及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得出实证结论:2005年、2007年及2012年中由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作用使得建筑业人均产业增加值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就会综合引起碳排放量变化了21.29、25.80及25.69百分点;建筑业间接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较大;并且农林牧渔业消减了总效应的30.57%、8.19%和9.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