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反映了特定时期国际贸易分工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解释了各个时期出现的贸易分工现象,每一种新的理论都是对原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产品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则是国际贸易分工新实践的内在诉求。当代国际贸易分工业已呈现出产业间贸易分工、产业内贸易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分工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格局。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经济实践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探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而且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重大理论创新,并对以往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进行全面提升,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分析涂尔干“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观以及这一理论观点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即重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伦理,并发挥职业伦理的社会整合作用;建立和完善代表各职业群体利益的民间组织,使之在与市场、政府的互动中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职业作为社会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其内在规定性是由社会劳动分工本身所确定的.它既负有社会劳动分工所赋予的职业责任,又是个体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和个人谋生的基本方式.社会劳动分工对职业的确认,蕴含着每一个具体职业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约束.如果把社会运行看作是由社会劳动的具体分工的协作运动所构成的整体的话,那么每一个具体职业便是这一整体结构形成的环节.每一个职业环节的具体状态都将对社会劳动分工的整体结构产生影响.职业环节在社会劳动分工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使职业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潜在着对其它分工环节的约束作用,职业责任存在转化为职业手段的可能.一旦环境适宜,职业责任便转化为职业手段,职业行为与职业行为相对抗,职业行为呈现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5.
樊祥成 《东岳论丛》2023,(8):113-121
劳动分工与职业的产生、成长是一体两面。决定劳动分工的因素,同样决定着职业的产生和成长。在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容量、交易半径、交易密度、交易频率等概念,阐释职业成长机制,构建基于市场容量的职业最大就业人口规模测度方法,并以农机化服务人员的产生与发展为例,考察市场容量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决定关系,测算农机作业服务的最大就业人口规模,提出进一步拓展农机化服务发展空间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岳世平 《学术界》2006,(4):281-285
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学派:体系功能学派、社会进程学派和比较历史学派,旨在通过对这三个流派的简要梳理,概述其各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不同侧重点的理论内涵,总结出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两大主题及其合理思想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正日益凸显。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基于市场经济原则批判计划经济,进而对社会主义进行批判,他的思想对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哈耶克理论在实践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交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概括与实践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感知。与此同时,从新发展理念来看,郑杭生及其学术团队,围绕发展动力、发展方法、发展方向、发展格局和发展目的等维度,分别构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位一体"的郑杭生发展社会学思想,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新指向,对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也大大丰富了发展社会学理论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0.
王赞新 《晋阳学刊》2022,(1):102-111
知识分工,是指知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和组织间走向分化、分解与重新整合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组织变革和价值链重塑。价值链知识分工使知识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核心资源,从而使企业合作从能力依赖走向知识依赖,全球价值链形态也从线性形态走向网络形态。在这种趋势下,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价值创造、创新空间都朝平权化方向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要抓住知识分工深入发展的契机,通过加工制造企业"垂直升级"、建设国家价值链、形成多层次区域性国际价值链等途径,积极融入全球知识分工,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派有三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第一 ,中国近百年史学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巨变的时代背景下 ,史学阵营中学派互动过程中推动的 ;进化史学派、实证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主要学派各自为史学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二 ,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学术界出现了繁荣景象 ,具备了产生历史学派的社会文化条件。第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是允许存在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允许存在不同的学派。事实上以研究领域划分的或以所用研究方法趋同等方式自然结成的学派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贾晓慧 《兰州学刊》2008,(5):112-113
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学派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其实包含着社会责任的思想,企业理论的演进必然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兼与叶祥松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学派和重农学派都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它们是引导劳动投向和产业发展的理论,这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即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前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后再片面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就没有合理性了。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资本主义的意义。他们的生产劳动理论都具有革命的意义,这在阶级之间尖锐冲突的条件下是极有价值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已经归于消灭,这时候生产劳动理论中的革命意义就失去价值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这应当用生产目的理论来说明,即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就都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一、服务性——职业道德的内质取向职业是伴随劳动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社会整体角度看,无论生产劳动还是经营管理或提供服务,也无论政府部长还是清洁工,都有某种社会职能.从个体角度看,每个从业者,都在社会中承担了一定职业的责任,处在相互关联的关系中,都处在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具体行业和岗位划分越来越细,职业与职业及其从业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通过确立和执行一定的行为规范,保持人的行为与社会秩序的合理、稳定,从而调整职业间以及从业者间的关系、进而引导人和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这样职业与道德就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7.
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组成部分,从提出和丰富的进程看较为集中地展现在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体现为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正式提出和系统说明;第二个时段体现为围绕党的二十大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深入阐述和精准部署。新的时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新进展主要在于深化了对其重要意义、地位和路径的认识,并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提升。总结和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新进展的启示为:不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具有客观依据,注重将其从整体上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注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此作出的指引;继续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需要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王敏洁 《理论界》2007,(4):21-2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体现,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借鉴国际经验,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启示和实践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十前,在中国的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前后,新文化之潮涤荡神州,民主科学精神如同闪电划破漫漫长夜,促进了学派的发展。五四新学派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展现了新特征,发挥了新功能,导致了思想的深层交锋和学术的空前繁荣。在当代新学科迅速崛起的今天,理应进一步发扬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立和发展新学派,以新学派及其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推进当代新学科的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20.
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其内在动因是当代国际分工形式正在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在要素分工环境中,决定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交换中所获利益的,不再取决于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是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中国必须适应要素分工的发展环境,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