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2.
品读咏砚诗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相似文献   

3.
五丁,又称伍丁,被端砚界人士供奉为祖师。据志书记载,五丁是古蜀国“五丁开道,石牛粪金”历史传说中的五个力士。五丁传说在肇庆流传很广。制砚的石工认为采石制砚要凿石劈岩,其性质与五丁凿岩开道相类似,因此就把声名显赫的五丁奉为祖师。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肇庆黄岗端砚界人士和村民都要举行祭拜五丁先师的重大节庆活动。该活动在建国后曾一度停止,直至2006年和2008年黄岗白石村、宾日村先后恢复拜师节。该活动是中国砚都肇庆一项非常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4.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5.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说明】青花紫石砚是古代砚台中的名贵石砚。青花,指石砚上颜色碧绿、状如花蕾的园眼。杨生,即姓杨的书生,青花紫石砚的收藏者。两千多年前的孔丘,为了维护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大肆宣扬“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历代反动统治者,都把这个反动谬论当作他们愚弄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思想武器。李贺的这首诗塑造了端州石工“踏天磨刀割紫云”的高大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赞美了他们的高超技艺。这就有力地驳斥了儒家鄙视劳动和诬蔑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6.
《宝砚庄》塑造了大时代中善良、热情、坚韧的砚乡小人物群像,有勤劳淳朴、护卫砚乡文化的普通乡民,有德艺双馨的制砚工,有独立自强的自梳女。有漂泊辛劳的昼家人,等等。该作多方位地展示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砚乡人多样、平凡的生活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2.这天,少尉莱德勒 4.大木箱里装的竟是两箱战时重庆极珍贵的威士忌关砚份目招呆识臼胃炭奶韶价田码暇雳汾必解吩碑︸匆明用相浏旧舀取币标丛遥石;蓄瞬髯蕊蕊纂胰熏)海明威的六堂课@余霞 @刘志刚  相似文献   

8.
谢伏 《老友》2012,(3):57-57
人们都知道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大收藏家。纪公在做学问的闲暇,十分喜欢收藏。他一生嗜砚成癖,其书斋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所以在流传至今的遗物中,大部分是砚石。在《阅微草堂砚谱》中可以看到他藏砚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赐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赠送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其闻名与其原材料--端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唐代始其形成一整套制作程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物质载体,端砚砚石的保护存在资源量不明、民间砚石库存量不清晰、砚石开采和雕刻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砚石资源的保护,整理、保存、传授采石技艺.  相似文献   

10.
中华儿女收藏家联谊会,於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1月5日在北京古玩城亚运村市场举办《中国古代砚台精品展》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部分学员油画精品展》。本次砚台精品展,是从新石器时期的磨盘磨棒—砚之祖到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几乎包罗了砚的各类品种,对观众了解砚的历史和品赏见识古砚精品,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展览特邀闫家宪、柏岳、王鹤滨、徐福海、杨志彬等京城藏砚名家的藏品共计100馀方。《油画精品展》的作品出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的部分学员。画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表…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题铭歌咏。这些题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古时,文人非常重视砚,有“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砚中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有名,被称之为四大名砚,其中有的或为名人所使用,或造型独特,质量上乘,巧夺天工,稀世罕见,为历代文人所乐于收藏,有的已成为砚中之宝,甚至列为国宝。这些宝物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一、视译i日译汉又夕,一夕仁映L出L七和播文章奎见t澳板L含色‘、.林敬寸吞海上市林平市畏业护仁了晚席刃中国友人刃皆株乙。之护私众朽日本三葵市友好参砚团‘:中国海上市力打招色仁止,、雨市力周力各分野仁打汁石交流奎孟,一月桩大绳展色廿吞七为仁,通同刃友好舫同仁参,  相似文献   

14.
孔昭凤 《百姓生活》2013,(11):47-48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相似文献   

15.
雕版印刷的发明直接来源于拓石 ,由拓石到雕版 ,最重要的是复制观念的转变。即由去拓已有之石到为拓而刻石 ,这与雕版的本质是一样的。根据最早记载拓石的唐代资料 ,可以认为 :一、晋代就有拓石 ;二、拓石普及于隋唐之际 ,对书法的爱好和传播佛教教义以求福报的心理构成较大的社会需求 ,刻拓观念随之出现并成熟 ,故雕版印刷也当出现于隋唐之际  相似文献   

16.
残碑断碣是文人治砚的重要材料,黄道周断碑砚即系苏轼墨妙亭诗碑残片雕琢而成.以古代碑刻为砚,是士人崇尚古雅、尚友古人的风尚使然.黄道周以断碑为砚,尚友苏轼,体现的不仅是黄道周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认同,更体现了对其人格和人生志趣的仰慕.黄道周殉难,其断碑砚辗转流传,后来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吟咏.后人珍视黄道周断碑砚,既是因为苏轼的书法、人格,也是因为黄道周“文章气节两不亏”,同样是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入木三分。术士用毛笔蘸墨在木板上写字,字迹竟渗入木板好深,若木板薄的话,背面竟隐隐可见所书其字。(此墨用龟尿替水研磨书写。) 字入碑石:术士用毛笔蘸墨在石碑上写字,过段时间,洗去碑面之墨,只见字迹已隐入碑中,与石合一。(用龟尿、炭、硇砂少许,共为末入砚水内,研磨书写。若用皂角水调墨或用肥皂水调银珠,字迹可稳贴石上,长期不脱落。)  相似文献   

18.
苏轼受中唐以来盛行的狂禅思想的影响,提倡在书法创作中要自出新意;认为书法作品应表现出书家的学识、人品,应有清雅深长的韵味;在技法方面,苏轼提出了“虚而宽”的执笔原则,强调勤学苦练,主张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笔画要骨力遒劲,血肉饱满;苏轼对砚和墨也很有研究,认为好砚的标准是滑而发墨,好墨的特点是黑而有光  相似文献   

19.
澄泥砚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古代生产澄泥砚的地方很多,以山西绛州(现为新绛县)生产的较为有名。绛州澄泥砚作为贡品在唐代被誉为“唐砚”,之后,在文人墨客中广为使用。惜乎烧制澄泥砚的技术在明末清初失传。后乾隆皇帝因喜好澄泥砚,特派砚工取泥于绛州,制作于江苏,然未能如其所愿。  相似文献   

20.
在长城脚下的北京怀柔区官地民俗村,有一座名叫“砚泽俏石轩”的四合院.走进一看,两株茁壮成长的枣树,四周及屋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原本沉睡在深山沟谷之中的怪石,来自我近20年的不断发掘. 我原是怀柔区人民武装部的一名干部,爱石如命.2000年退休后,我有了更多时间觅石.“猛虎下山”、“白猿攀树”……我利用16年时间,踏遍了怀柔的山山水水,收藏精品奇石200多件,建成了奇石展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