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进步的来源、方向与工业节能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了CE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内生增长框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来源和方向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后危机时代技术投入增长,如果没有政策干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技术支出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资本增强和能源使用;而能源价格降低激励市场主体更多地投入研发于非能源要素使用,在替代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非能源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反而增加了能源消耗。因此,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要素结构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要通过政策干预,增加能源增强型科技投入的补贴力度,扩大能源增强型技术设备进口关税优惠,寻求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偏向与我国TFP的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加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慢慢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莉娜  童星 《统计与决策》2017,(10):132-134
文章以2005-2015年45家钢铁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存货变动率来衡量企业产能过剩的状况,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钢铁上市公司的技术进步情况,实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产能过剩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确实对降低产能过剩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加速技术进步是从根本上缓解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状况的一条途径;与此同时,各钢铁公司应将其固定资产扩张率与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扩张率和资产负债率对我国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状况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国1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6.0实证比较分析了通过这两条作用渠道,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对中国TFP增长率的作用。结果显示,制造业FDI通过这两条作用渠道促进了中国TFP增长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效应明显;但服务业FDI对中国服务业没有产生技术外溢。在研究期间,服务业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技术进步效应是阻碍性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07年中国14个铁路局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生产前沿变动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7年,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生产前沿发生了前移,即中国铁路运输业经历了一个持续的技术进步过程。对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表明,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00~2007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5.8%,且这种增长主要来源于新技术引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微观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企业金融发展与企业TFP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当期企业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相关关系,而滞后一期企业金融发展则对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索罗余值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对重庆市技术进步的影响,利用重庆市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结果证明:在诸多因素中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重庆市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会对技术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力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明晰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文章构建我国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第一阶段,以2030年电力部门碳达峰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公平、效率、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构建基于CRITIC-TOPSIS方法的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型,确定初始分配方案;第二阶段,以提升碳减排效率为指引,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ZSG-DEA)对第一阶段得到的初始碳配额进行优化,获得处于效率前沿的改进分配方案。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实现电力碳达峰的碳强度减排压力和碳总量减排压力高度趋同;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减排压力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电力部门的整体减排压力相对西部地区较大。  相似文献   

9.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13,30(4):83-91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现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何莉 《统计与决策》2020,(6):100-103
文章从L-P模型入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产生了积极的逆向技术外溢,同时,进口、FDI(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研发也都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基于此,中国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  相似文献   

11.
如何确保完成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文在对“十一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十二五”经济发展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划目标,预测了2015年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利用投入产出列模型,预测了各经济行业的总产出,并根据产值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预测了2015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出了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划目标的六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能源消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动态ZSG-SBM模型,在能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分配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分析了调整前后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基于2030年中国省级GDP总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数据,应用加入了公平指数的ZSG-SBM模型,优化了2030年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配额。研究发现,在能源效率趋向前沿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份减少了能源消费配额,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增加了配额,调整配额后,全国各省份能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景下,东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配额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指标配额增加,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恰恰相反,从而西部地区获得更多能源消费量指标配额,更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指标配额,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地区)高度集中在亚洲的状况,扩展C-H模型,对我国OFDI投资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来考察我国进行投资的东道国的国内R&D资本的溢出将会对我国的技术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对我国的技术水平提高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局DEA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1998—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绿色TFP及其分解成份,结果发现:工业绿色TFP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工业碳生产率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且重工业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高于轻工业。因此,除了发挥技术进步对工业行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更需要重视提升技术效率对工业行业碳生产率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CCR-BCC和Malmquist指数法的DEA-Tobit模型,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五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化分解和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2000-2012年间,各国能源效率都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能源效率一直在提升,并且不断逼近能源效率的前沿面。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别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和负向作用。在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政府影响力和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有效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循环”相关重要讲话的深入学习和已有文献的详细梳理,结合可获得数据,科学论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通过构建模型,设定核心变量“双循环交互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测度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能否有效激发全要素生产率,并在微观层面验证技术创新这一中介效应,解决“双循环”领域宏观和微观层面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问题。研究表明:首先,通过熵值法构建的内、外循环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其次,在宏观层面的实证检验中,“双循环”有效联动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在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中,总体上“双循环”有效联动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有着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将科技创新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验证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共同前沿F?re-Primont指数法测算了12个农业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探究了产业间的技术异质性和技术差距。结果显示: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2.02%,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高于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两种类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迵然不同,但均面临由综合效率损失导致的恶化局面。产业间的技术异质程度和技术差距较大,技术异质性波动幅度较大且呈"W型"变化趋势,技术差距主要来源于综合效率增长速度差异所导致的动态偏离效应,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技术改进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刘航  王乐 《统计研究》2023,(10):43-56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优质产品进口对于促进内外循环畅通具有重要意义。进口品所含来源国技术属性除了影响进口主体生产率,还能够通过创新激励和横向技术启发渠道,对相关部门产生二次溢出。本文将我国工业行业数据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三位数代码下分国别进口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进口品技术属性对水平和技术邻近行业的二次溢出。结果显示:第一,进口品技术属性对水平行业有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但无法起到横向技术启发效应;第二,技术邻近行业可同时获得创新激励与横向技术启发效应,但主要是后者,即借助技术原理相通的进口品得到灵感触发或知识迁移;第三,提高国有资本比重有助于放大进口品技术属性对水平和技术邻近行业的创新激励,但难以通过放大横向技术启发使技术邻近行业实现更快的技术进步。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现实压力,我国应加强利用高质量进口提供的竞争压力、创新激励和学习窗口,促使进口品蕴含的优质创新要素通过国内大循环充分溢出,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内外一体的标准对接、人员流动、监管认证,发挥国有资本在开放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M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各省份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测度,并对中国"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所有省份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两型"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代表年份的中国"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核密度曲线均不同程度的呈现右偏,波峰高度持续降低,波峰形态由陡峭趋于扁平。"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状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跨状态转移的概率偏低。不同的空间滞后类型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转移概率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偏向性技术进步代表技术进步的一般形态,然而,鲜有文献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FP)演变的特征及其来源。本文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使用跨国层面的数据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国家间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要素偏向,不同类型国家间偏向性技术进步情境下,TFP增长大致以1999年为界,其平均离散程度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第二,不同类型国家皆表现出明显的绝对β收敛,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间始终保持条件β收敛态势,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增长经历了先发散后向自身稳态水平靠近的演变阶段,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演变趋势与之相反,这与长期依赖资本投入驱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有关。与同比增长率法相比,本文使用几何平均增长率法计算的TFP增长率降低了生产率波动对收敛检验结果的影响,其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结果更为可靠。第三,教育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优化、经济自由度提升等都有利于促进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而政府规模过度扩张引起生产率损失,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因变量选择性偏差和删除样本离群值后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