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中国的近现代史已经作出了回答,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也对此作出了科学的结论:除了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外,别无他途。可是近两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的极少数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国应当走“全盘西化”道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公然声称,中国“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道德所有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由此不难看出,所谓“全盘西化”就是主张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也乘机涌了进来,并在一个时期内大肆泛滥,使得一些人对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怀疑,甚至有的提出了“补资本主义课”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似乎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这样,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实践早已解决了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又重新提了出来。鉴往以明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回顾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对于反对“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从历史演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现实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的多维辩证统一,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模式和人类的新文明形态奠定了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特征,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目标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与理论贡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艰辛探索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先导。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思想;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思想;第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观,从人类历史高度积极回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渊源与文化底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遵循平等性、多样性、包容开放性、共享性的基本原则,依托中华文明,才能形成“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机制;只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才能构筑“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外在机理,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于毛”.毛泽东从实践哲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同时,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成为先行者.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依然启示着我们要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要实事求是地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之路。它的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下被动卷入现代化历程的教训启示,印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不断汲取借鉴人类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展示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是融合近现代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理论藩篱,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走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人类文明整体与民族国家深层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表征,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与历史使命,需要在空间的横向比较与时间的纵向梳理中对其进行理论定位。从横向维度上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区分的切中中国社会现实、面向中国问题的中国自主知识理论体系;从纵向维度上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追溯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跃迁,尤其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深刻反思的理论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从哲学理念的高度推动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肩负着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六大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广大专家学者和各地区进行了大量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植入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但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情况仍不理想,存在着部门分割、实践模式模糊、建设路径简单化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理论体系缺失、战略工具缺失、动力机制缺失,必须从理论体系研究、实践方法探索、行动体系构建、文化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融合共建道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着文化取向问题,思想、理论界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论争和斗争。其实质是传统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 “五四”运动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浴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具有内在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性质、以“五大文明”协同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显著特征、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诉求的文明形态,对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践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基础,以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为实践目标,以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为实践价值,对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必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达到共产主义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是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向何处去?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尽管实践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极少数顽固坚持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还说会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误会”、“主观意志的产物”,等等。他们公然声称要“敲响公有制的丧钟”,变社会主义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对于这种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潮,人们虽然已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批判,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原因,这种反动思潮还会长期存在,而且要不断地、顽固地进行表现。为此,我们要经常地、深入地、普遍地宣传社会主义代替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起中国向何处去?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命运攸关的最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作出了明确的答复:中国必须而且能够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革命,避免资本主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进行的。它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新时期。今天我们最好的纪念,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辟,既非根据"社会主义"概念作理论演绎或设计的结果,也非所谓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的产物,而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选择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并非是证明"中国模式"的普遍价值,而是证明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特色,才能增强道路自信,提升与当代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上不断趋向成熟的。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人道主义,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则表征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实践路径的廓清。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报告不仅科学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特色理论)的生成、发展和主要内容,而且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里的“精髓”涵义与毛泽东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涵义是否是一个样?从怎样的角度去把握这个“精髓”?为什么说对“精髓”涵义准确理解与否,是领会邓小平特色理论的各个基本思想(原理)、把握和运用这个特色理论的关键?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贯彻十四大报告的精神过程中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本文试从哲学层面上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历史考察和现实的分析,与理论界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