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爱箫 《天府新论》1998,(6):70-77
《无言之美》、《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谈美书简》未必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但却一定是他谈美生涯中三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朱先生走了一条曲折回旋的路。《谈美书简》体现出了明显的向早期美学思想回归的倾向。这在学界已渐成共识。因此,弄清末先生早期美学思想是弄清他全部美学思想的关键。对于朱先生早期的美学思想,学界向来有毁有誉。但大体上以1956年为界:此前,除鲁迅先生等少数几人有过严厉批评外,论者多持肯定态度;此后,则多为从政治而非学术立场出发的简单否定和批判。论者多偏执手朱先生的“言”──说了些什么,而忽…  相似文献   

2.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学因缘既有思想内容上的文明批判,亦有表现技巧上的反语讽刺。尽管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着泛化的现象,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在文明批判上所受夏目漱石《我是猫》的影响还缺乏全面深入的反思。鲁迅对夏目漱石《我是猫》“异类叙述视角”的接受与改造,体现在他的文明批判与国民性批判上,并且暗含着二人在文学趣味和风格上的相似性。当然,由于历史语境与文化背景的异同,鲁迅对“异类叙述”的艺术处理表现出不同于夏目漱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历史真实的共时化变形─—“狂人”典型的修辞论阐释王一川笔者曾在《走向修辞论美学》一文(《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提出90年代美学的“修辞论转向”问题,并就“修辞论美学”思路作了初步勾勒。这里正是想在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典型的修辞...  相似文献   

5.
孙尧天 《文史哲》2023,(2):31-43+165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先秦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者,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以“性恶论”的人性观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为基础,形成了特色独具的“中和之乐”音乐审美观及“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当代音乐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约六十年前,鲁迅对朱光潜先生“静穆”的美学观有过批评(参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这“静穆”的观点在朱先生六十年代以前的美学思想中,的确是其核心所在.看得出,当时两种美学观冰炭不容.然而意味深长的是,时隔二十年后即1956年,又正是朱先生自己,以一位学者所固有的严肃与真诚,把当年鲁迅的批评又进一步肯定与深化了.当然,那已经是转到政治上去批判了.  相似文献   

8.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简称《观察》)虽然颇多牵强和庞杂 ,显得幼稚 ,但已经是一部系统的美学专著 ,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先导 ,也是康德美学历程中的重要文献。《判断力批判》中很多精湛的思想 ,都是对《观察》的继承和发展 ,从中可见两者之间在思想渊源和逻辑上的一脉相承。博克对康德的影响 ,在前批判与批判时期是一贯的。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观察》多直观描述 ,更具趣味性 ;《判断力批判》则主要为其哲学体系服务 ,扬弃了早年的许多不成熟想法。《观察》中的一些被后期放弃了的思想 ,也有着独立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其文艺美学思想涵蕴十分丰富。它对文艺真善美的呼唤,集中体现在“出真文”观点里;它对文艺假恶丑的批判,浓缩在反对“邪文巧伪”的主张中;它对文艺美学价值和社会作用的认识,从其“乐盛刑绝”看法当中曲折表达。可见,宗教也是文化载体之一,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反对革命者则主张按照历史进化的程序,直行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在这场政治论战期间,鲁迅发表了多篇论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众数”问题阐述了他的倾向性,并往往被理解为反对议会制,反“民众”这里仅对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评论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将有关事实和资料略作粗浅叙述,以供方家研究商榷。一、民主制问题的倾向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洋务运动,接着批判“立宪国会”,批判鼓吹者的言行性质。他说“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中较善者,或诚痛…  相似文献   

11.
一 自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列出“讽刺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并以《儒林外史》作唯一代表之后,“讽刺小说”作为《儒林外史》(下简称《儒》)的小说类型定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鲁迅先生抓住了《儒》最主要的美学特征,由此出发而对《儒》作出的高度评价是准确和公允的。不过,当我们在对《儒》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时,就不能仅用“讽刺”去囊括作品所有的审美特征。事实上《儒》除了通过对否定性人物、现象的讽刺去揭露批判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2.
钟璞 《船山学刊》2008,1(2):197-200
鲁迅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一样,崇尚诉诸自由却又批判利抵牾西方自山主义学说,对“鲁迅是非自由主义”的论争都将陷入鲁迅自身这一事实表面的忡论之中。强凋口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放逐与超越,是鲁迅独立自由“立人”思想的启蒙话语,它是美学自由工义的,与西万近代理性自然法以来强调土体存在的“自由至上”的权利自由主义存在着言说方式晌区别。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般比较重视鲁迅大革命时期从“逆子贰臣”到“现代革命圣人”的思想转变,但忽略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观的变化。同时对他早年发生的另一次重大思想转变研究不够。我们拟把鲁迅的两次转变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对鲁迅作一考察。否定——鲁迅的自觉扬弃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坚决否定与无情批判的过程中,鲁迅也进行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最醒目的是他对文艺的态度。他从1906年弃医学文后,对文艺的作用备极推崇,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但二十五年后,鲁迅却说:“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虽然鲁迅此后并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竹内好写作《鲁迅》时的重要参考文献。“竹内鲁迅”的一些批评意见虽然受到李长之的影响,却又有别于中国鲁迅研究的正统观念,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回心”、“挣扎”、“抵抗”的鲁迅形象。它们影响了20世纪日本的鲁迅研究,也为中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来自异域的文化批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任何理论的创造,都有个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并在统一中循环往复向前深入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距离”这个概念获得较明确的美学意义,和爱德华·柏克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有直接关系,而“距离”发展成为一个美学命题并且首次获得一个较完备的美学理论型态,则与爱德华·布洛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密不可分。这里我们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历程,进一步探讨“距离”的诸种美学意义。在古希腊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独特的意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美学观点,直…  相似文献   

16.
(一)“力之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阳刚(崇高)和阴柔(优美)是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的两种美学传统。鲁迅民族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从美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追求崇高、阳刚之美。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主导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也是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正面看,鲁迅小说忧愤、深广、严峻、悲怆。早期的《狂人日记》、《药》,稍晚的《祝福》、《伤逝》、《离婚》,直到后期的《故事新编》,都贯穿着这样的基调。他的杂文更是进发着强韧、激越、锋利的火花,“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深刻地体现着觉醒了的无产者“力之美”的崇高理想和战斗风格。从反面看,鲁迅一生都在毫不容情地否定着、批判着、鞭挞着奴颜和媚骨。从愚弱国民的痼疾,到剥削阶级营垒中“媚态的猫”、向主子摇尾乞怜的“叭儿狗”,都成了他痛心疾首的讨伐对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鲁迅与佛教、道教、基督教文化关系的课题业已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出现了一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这只是从几个横截面入手进行“共时性”的研究,至于鲁迅整体的宗教文化观,鲁迅宗教思想的衍变(“历时性”的研究),鲁迅宗教文化思想在他的总体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等等问题则付之间如。本文试图对上述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与鲁迅研究界展开对话。鲁迅前期宗教文化观留学日本期间,鲁迅通过批判洋务派和改良派的救国方略,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对宗教文化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索。鲁迅起初对洋务派和改良派…  相似文献   

18.
鲁迅思想应分为早期、“五·四”时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但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将其分前期和后期。此种观点滥觞于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特定的观照视角 ,使瞿秋白忽略了鲁迅思想从早期到“五·四”时期的重要转折 ,也使他轻忽了鲁迅“五·四”文化批判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八月上半月北京大学朱光潛教授来我校作了为期半月的短期講学。 朱光潛先生在我校講学的主要講題是“德国古典美学”。在这个題目中朱先生分章介紹了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朱光潛教授講到康德的美学思想时認为,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的批判》第一部分,审美批制力的批判,就是他的美学。审美批判分两方面,一是美的分析,一是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教材.甚至也是一些外国(如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篇课文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通过鲁迅对旧中国的批判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体现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革命思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是善良、勤劳而朴实的贫下中农(“革命的依靠对象”).而庸俗的小市民杨二嫂是令人厌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