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状元     
状元的由来状者,榜也;元者,首也。即是榜上名列第一。原为普通名词,广泛可用,到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召试天下士人后,状元渐成专有名词。唐代进士第一人称“状头”。武后载初元年(690),策问进士于洛城殿,以取士誉,此为殿试之始。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考中进士十九人,而以杨砺为第一,称为“榜首”。开宝元年(908),始定殿试贡士之制。八年(975),复试礼部贡院合格举人王式等于讲武殿,取进士三十六人,而以王嗣宗为首,始称“状元”。省元王式屈居第四。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始分三甲取士。真宗时更分三甲五  相似文献   

2.
真相     
“这次语文考试,第一名是毛小梅!”张老师环视四周后说道。 可是,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起来。 “也不知这毛小梅有什么来头,怎么每次都拿第一名呢?” “我也正纳闷呢,为什么她总能拿第一名,莫非是林老师给她开小灶?” “我觉得不可能,林老师一向都十分公正,一定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项氏族人以项骧为荣。他是温州为数不多得到状元头衔的乡贤。清宣统六年(1909),朝廷举办留学生考试,项骧中进士,第二年殿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项骧名列一等第一名,获"洋状元"桂冠,并授翰林院编修。南堤项氏家族,是瑞安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之中出现过许多耀眼的明星,为中华振兴,  相似文献   

4.
状元趣谈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最高学衔,每次殿试仅有一名而已。考生在通过省以下的初级考试取得秀才头衔以后,还必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层层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那么,既然科举取仕始于隋,为什么“状元”一词和第一名状元却始于唐呢?  相似文献   

6.
在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决定渐废科举的时代背景中,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会试与殿试。该科策问考试题目要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为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说明末科会试和殿试已从古代选士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性质。最后一榜进士的命运与过去各科进士不大相同,有的进士命途多舛,也有不少进士的发展则是时势造英雄。总体而言,由于末科进士出身者文化素养较好,事业起点也较高,有成就者还是多数,在政界和文化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那么,既然科举取仕始于隋,为什么"状元"一词和第一名状元却始于唐呢?原来,隋开科考时第一名并不叫"状元",到唐始称"状元","状元"这一称呼始于唐代民间。唐制,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选拔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类似现在考试报名时要填写简历等学籍资料一样。考试  相似文献   

8.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资料。其版式、结构及体例皆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包括五部分:"玉音"即礼部关于本科殿试的奏疏、皇帝圣旨及殿试诸执事官的职名,"恩荣次第"是殿试、传胪、张榜、上表谢恩、诣孔庙行释菜礼及国子监立石题名等一系列活动日程,"进士家状"按名次先后罗列进士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御制策问"即殿试策题,"进士对策"即第一甲三人进士殿试对策。  相似文献   

9.
司马南发言时哭了,司马平邦看电影时哭了,我面对那些壮烈的场面时,用《水浒》里的话说,“也落了几滴英雄泪”--大老爷们儿用词要讲究。除了英雄泪,我这儿还有困惑。我看电影和看完以后有个问题挥之不去:篇名叫《兰亭》,可片子里怎么见不到兰亭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到这会儿终于想明白了。兰亭实属“虚笔”--不在而在。这个虚笔未必是创作者的“主观故意”,但却是这部作品的客观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需讲清楚“兰亭”究竟是什么了。刚才进这间屋子,发现屋门口有副对联:“静坐多清趣,悠游快此生。”这就是兰亭,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兰亭:浪漫、闲适、超然、自在。多舒服啊,中国人人都这么舒服那就叫“太平盛世”,世界人人都这么舒服那就是“天下大同”。兰亭的舒服当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舒服,由魏晋时期包括王羲之在内的士绅阶级首先搞起来的。高级舒服、低级舒服都是舒服。舒服是什么?用今天的流行话说,就是一种“普世价值”,不但中国人喜欢舒服,哪国人都喜欢舒服,都追求高级的舒服。难怪影片中的日本姑娘心心念念非要见上兰亭一面呢,难怪姑娘的商人爹爹口口声声恳请中国的贸易伙伴帮闺女实现“兰亭梦”呢。  相似文献   

10.
同治七年,清朝廷在刚刚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基本平息之后,又恢复了科举选仕。在戊辰科殿试中(1868年),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的王文在被钦点为探花———一甲第三名。这不仅在稷山历史上前无古人,而且在山西全省几百年来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说,此次殿试王文在成绩最佳,本应该是状元,但后来却被同治帝钦点为探花了。原因何在?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因为荐卷老师和主考官对他才学的偏爱,极欲让同治帝钦点为状元,结果误点为探花了,造成“有心栽花花未开”的遗憾。另一种说法是,王文在是北方人,而殿试主持者多系…  相似文献   

11.
用“名列三甲”表示“位居前三位”,常见诸报刊。然而,这种比附其实是错误的。用“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后被列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等”“、甲科”等概念。“甲”乃  相似文献   

12.
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所有书本的、网络的“状元录”“状元谱”类文献均遗漏了大夏状元。其实大夏政权在称帝至灭亡的9年内成功举行过两次进士举,产生了两名状元:董崇璧(或作董璧、崇璧)、庞百里。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标准。有人说,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钱多肯定幸福;房子大,地位高,就幸福。做出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有个名大学的名教授,两个孩子是博士、博士后,都在美国。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滑了一下,股骨折了。孩子们都在美国,老教授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所以说,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健康。这是幸福的基石。70年代送礼送什么呢?点心;80年代送礼送保健品;90年代送礼送鲜花。21世纪最宝贵的是送健康,怎么送健康?健康最好的就是“养心八珍汤”。“养心八珍汤”那是真…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伴侣》2007,(11):63-63
儿子的姓名 一位女性申请职业时,老板问:“你有几个小孩?”她回答“五个。”老板问“那他们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晓明、晓明、晓明、晓明、晓明。”老板问:“都叫晓明,那你要叫他们吃饭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谢光辉 《社区》2012,(32):33-33
慈城,是江南保留得最好的千年古县城,不仅有县衙、孔庙、校士馆等古建筑群。而且历史上还出了519名进士。包括5名状元、1名榜眼和3名探花.有“天下第一进士城”的美誉。台湾文化人黄永松在慈城推出了女红、中国结、刺绣、剪纸、泥人、瓷器、紫砂壶等工艺大师的精心之作,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接。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情采》疑义辨析举隅张灯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全篇篇首语,文字均无碍难处,各家均译为:古代圣贤所作的书籍言辞,统称都叫做文章,这不是指它们都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均确。“文章”二字的概念,具体应指什么?应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指称呢?范注...  相似文献   

17.
明代科举取士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即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与三级考试相对应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构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学历资格与选官资格。三级考试之间颇多差异,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关联,尤其在第一、二级的乡、会试中,其各地取解的名额、开科的时间、考试的内容以及服务与服从于科举取士的贡院管理等众多内容,都是深入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必须和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对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许多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评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明代科举三考试问题的论述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安琪 《北京纪事》2015,(3):41-44
45分钟的课,教案修改了40多次
  “小朋友们,你们都有哪些好朋友呢?”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回答。李红颖叫了几个孩子回答之后,接着说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我们的身体。那么,谁知道什么部位属于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呢?”小朋友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说头发的,有说脚的,只有一个小男孩的答案最正确,他说是小鸡鸡和胸部,是内衣和内裤覆盖的地方。李红颖接着告诉大家,“我们的隐私部位是不能让别人碰的。如果有陌生人触碰你的隐私部位,或是让你触碰他的隐私部位,这都属于性侵害。”  相似文献   

19.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桐城派”的开山祖师。关于方苞的科名出身,清代的有关文献多谓其为康熙年间“进士”。如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二五雷《方望溪先生苞行状》云;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举乡试第一,丙戌(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榜未发,闻太夫人病疾,遽驰归。清苏停元《方苞年谱》(《方苞集》附)云:(康熙)四十五年,先生年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届殿试,朝论翁然,推为第一人,而先生闻母疾,进归。李文贞公(光地)驰便留之不得。…  相似文献   

20.
“状元策”和“状元”一样,其源可溯至唐、汉或更早。“策”作为典型的“官人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许多特殊性质和意义,一直在古代官人制度中居突出而稳定的地位。“状元策”作为古代“官人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最出色”的,它的理论意义可以从“状元策与科举”中予以体认;它的实际功能,可以从“状元策在当时”中得到认识;它的现代价值可以从“状元策在今天”中获得理解。它的庞大阵容和丰厚蕴藏及其多方面意义,都提示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无用”部分而被冷漠不顾,而应像对待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当作重要对象之一予以整理、研究、扬弃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