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而西王母与东王公一并被祀奉则发生在东汉时期.东王公与西王母相会传说来源于战国时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作为阴阳之神的东王公与西王母并祀后,具有长寿、富贵保护神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3.
马振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8):88-90
东王公、西王母在西汉以后,由于其所属神性的人为发展和扩大,而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被列入当时的重要神祗。结合这种现象,对连云港地区相关墓葬及遗迹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形象逐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8-139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孙昕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83-85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许多蟾蜍图像,它们成为汉代人企盼永生不死、羽化升仙的重要印证。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构图方式以动态形式出现,与西王母的文静雍容成对比,使仙境图像更为丰富而具有张力。从神话思维、民俗学以及汉代的阴阳五行诸多方面揭示蟾蜍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重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代画像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艺术形象,为我们研究两汉人物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艺术的审美心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对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及其艺术渊源、今天的人物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南阳汉画像石和篆刻的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两者在肌理美、布局美、边栏美、刀趣美、形式美上也有共通之处,相互之间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篆刻艺术在借鉴汉画像石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对当代篆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78-82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汉代铜镜和石画像中经常出现。宋代铜镜纹饰之中也曾有过这一形象,然而其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均有所不同。西王母故事并非自宋代流传而来,所以人们一般都不熟悉宋镜中的西王母形象。本文试图指出这一故事的思想背景,并讨论宋以来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南阳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而以“驱鬼娱神”为主题的画像随处可见,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鼓舞”、“熊(方相氏)”、“方士升仙”、“犀兕”、“蹶张(宗布神)”、“拥彗”、“斗牛”及“旱魃”等画像中蕴含着丰富的巫文化。南阳汉画巫文化浓郁的特征当与楚文化“好巫信鬼”之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阳汉画像石具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敦煌前的敦煌"的代表,蕴含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为我们提供了印证汉代华夏民族丧葬传统独特形式的独特依据,作为中国建馆最早、藏量最大、藏品种类最多的南阳汉画馆是馆藏"绣像汉代史"的典型。综合看来,南阳汉画像石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各地汉画像石的风格因制作材料的制约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多有不同,南阳"二桃杀三士"画像石以楚文化绚丽多姿的浪漫主义直抒胸臆,以高超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在诸多同题材画像石中独树一帜,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14.
刘蓉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18-25
陕北画像墓中石室墓或石质墓门的出现,表明东汉时以西河郡为核心的今陕北地区的民间信仰发生了某种改变并体现在墓葬文化中,他们使用石头为墓葬建筑材料并在石头上进行雕刻绘画,表明其时石头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陕北画像石中西王母像的较早模式中,其正面端坐的形象、偶像式的构图方式等,体现出民间西王母信仰已经有了宗教化的倾向;随后出现的羽肩、火焰形座、锯齿边缘状华盖,表明西王母信仰有可能受到了具有月氏或龟兹等西域风格的佛教因素的影响;陕北汉画像石中神秘的牛首鸡首像,以及与佛教有关的象征物狮子、大象等,表明汉代陕北民间已有了关于佛教的某种信仰。考察汉代佛教传入情况时,陕北显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吕静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4):95-97
从陕北汉画像石流行的时间、独特的雕刻手法和成熟技法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陕北汉画像石的非原生性进行了考释,同时从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内容和化价值几方面与其它地区的汉画像石进行了比较与研究,进而说明,陕北汉画像石在我国同类历史化遗产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6.
崔涛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以西王母与东王公神话为出发点,采取横面剖析与纵向透视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西王母与东王公神话原型隐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考察了华夏炎、黄等神格及其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17.
邳州汉画像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庆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71-73
邳州是汉画像石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为研究两汉文化提供了详实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9.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157-159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0.
杨建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141-143
分析淮北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归纳其题材内容为六个方面,即:社会生产生活、远古神化、祥瑞辟邪、天文现象、建筑样式、装饰纹样等,同时断定其产生年代是始于西汉末年终于东汉晚期,且认为淮北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鲜明,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