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综合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比例法、线性加权法测度2011—2020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实融合指数;其次,基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考察城市数实融合差异大小及来源;最后,运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总体及四大区域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2017年后融合水平不均衡现象较显著,且四大区域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异质性;城市数实融合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数实融合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于融合规模与融合基础;融合规模差异对城市数实融合差异的影响从东部向东北部区域依次减弱,融合结构差异的作用强度在东北部区域最强,在西部区域最小,融合基础与融合效率差异均在西部区域驱动力最强,在东部区域最小;融合基础与融合规模差异上升是导致2017年之后中国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研究丰富了中国城市数实融合评价体系与方法,为研究中国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差异分布特征与演进态势、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路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共享性、富裕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对我国各省份2011—2020年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考察,并揭示了地区差异的来源,从地区、时空多维度刻画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排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平衡程度逐渐增强,区域间差异是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的贡献最低;(3)共同富裕水平呈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具有马太效应;(4)只有全国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β收敛。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差异在逐年缩小;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各水平状态未来发生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较小,稳定性较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双核独大”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共生水平低于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水平,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发展,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将成为未来1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基于此,刻画了中国人力资本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测算出近20年间中国人力资本分布区域差异、极化程度,并对其动态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的人力资本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储备占明显优势,且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扩散的趋势;②西部地区各省份与其他省份人力资本的差异是构成全国人力资本整体非均衡的原因;③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但区域间人力资本差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人力资本越低的省份,人力资本增长越慢,而人力资本越高的省份,则增长越快。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城市在2011—2020年所颁布的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以就业规模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人才新政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作用;政府、市场、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人才新政改善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就业规模越高,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开展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并研究其时空特征,可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熵权法从富裕程度、共享程度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测算共同富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和三个子维度水平在考察期内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地区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各城市间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共同富裕各等级城市均对其前期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是区域差异在指标层面上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动态预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各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类型保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类型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且受到相邻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仅有广东、上海等部分省份处在(或回归)安全无警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省份仍处在中警、重警和巨警状态。  相似文献   

9.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Theil指数分解法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北京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河北的最低但增长速度较快,与天津的差距逐渐缩小;京津冀及南、中、北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大致呈现收敛性特征;各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明显,且差异来源主要是区域内的差异,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网络关联日益紧密,城市危机极易发生扩散,行政区经济格局已经难以迅速调适频繁的扰动冲击,在城市群空间格局下探寻韧性提升路径更具现实意义。基于GMM-SL-SAR-RE函数分析法测算经济韧性,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研究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珠三角等10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较强,而成渝等4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较弱;东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韧性相对较强;城市群经济韧性整体变动趋势呈现N型特征。城市群经济韧性Dagum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城市群经济韧性差距有所扩大;成渝内部以及与其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距均较大,而珠三角内部以及与其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距均较小;超变密度对城市群经济韧性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居于主导地位,而城市群之间经济韧性的差距具有扩大趋势。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分布状态变化较小,且提升速度较慢;城市群经济韧性呈现低—低、高—高集聚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京津冀等城市群经济韧性呈现正向空间动态溢出效应,而辽中南等城市群经济韧性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呈现负向空间动态溢出效应。城市群总体以及各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存在β绝对收敛,其中珠三角的收敛速度最快,而山东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核密度估计、Markov链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研究其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结果显示:共同富裕水平、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在考察期内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其中,地区间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绝对差距逐渐扩大,不同等级共同富裕水平变化均存在路线依赖,且中高共同富裕水平还存在跌落风险。科技创新差异、经济总量差异、收入差异、基本医疗保险的普及度差异是上述地区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2010—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以及处于经济下行期的城市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短缺错位型城市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抑制经济韧性,过度错位型城市通过抑制产业结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双重路径对经济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栾浩  张强  张晓青 《统计与决策》2023,(10):111-116
文章基于1992—2007年和2008—2019年两个经济周期,对东部地区各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了系统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东部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在两个周期内明显提升,但地区差异依然显著。(2)各城市的冲击抵抗能力和经济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在南、北两组城市中表现出了相反的相关性。(3)城市经济韧性类型的变动较为普遍,第一个周期内高韧性城市主要集中在鲁中—鲁南一线及珠三角地区,第二个周期内江苏和福建成为高韧性城市集聚中心。(4)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重构能力在两个周期内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地区差异有所扩大,其中,组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因素。(5)城市经济韧性与城市经济重构能力具有密切联系,城市抵抗冲击的能力与经济重构能力在第一个周期内正相关,城市的经济恢复能力与经济重构能力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文章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从空间分布、空间集聚和空间差距三个角度出发,综合采用重心模型、莫兰指数、基尼系数和极化指数,系统考察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稳步上升,数字普惠金融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其增速呈现“东慢西快”的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低低集聚范围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是导致东、中、西三大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差异发生的主要原因;极化指数整体呈下降态势,极化程度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暴雨等极端气候引起的洪涝灾害频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洪涝情景构建了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南省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1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开展城市韧性研究及障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整体韧性空间分布,呈“级差化”分布状态,高韧性城市仅有郑州市,总体呈现中低和低韧性状态;各城市内部差异明显,城市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韧性指数相差较大。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提升洪涝灾害影响下河南省各城市的韧性,需要根据城市韧性发展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城市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出三个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借助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19—2025年中国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物流产业三个子系统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存在同向性;三系统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性,耦合协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随着时间推移,耦合协调水平差距扩大;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空间正向相关关系,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预测2019—2025年中国耦合协调度缓慢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整体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接近步入勉强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共同富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显著的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协同提升黄河流域各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创新创业能力的空间均衡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创业能力整体实现了协同提升,尽管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但其空间重心整体西移,空间形变的发散性、均衡性发展态势明显,流域内部及两两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持续缩小,且在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将长期向着更高水平方向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