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期,连续看到几篇介绍AI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文学创作领域、阅读文化生活领域的报道。这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AI已经开始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这标志着人类的文化艺术已经全面进入AI时代。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出现了AI技术创造的AI诗歌、AI小说、AI歌词、AI绘画、AI艺术品、AI阅读。AI的功能、人工智能的创造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创造力的博弈与挑战,成为文化艺术创造领域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参与并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并且在某些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梯队。日本早在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时期就对发展人工智能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本对人工智能技术采取的战略性举措包括整体规划“社会5.0”、强化综合创新战略会议的“司令塔”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规划产业化路线图和官民密切合作扩大国家整体研发投资额等。由此,日本逐步明晰了“AI战略”的发展方向,重点包括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架构新研发体制、实际解决日本社会发展和企业面临的问题、理顺AI技术与社会应用之间的伦理关系。借鉴世界各主要国家制定人工智能战略的经验、缓解日本人口问题、新冠疫情形势和推动AI技术“经济安保战略”是日本加强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的直接动因。此外,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国际良性竞争与高水平开放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日本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数据挖掘、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智能化冲击,众多企业都尝试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厘清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是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法】通过梳理AI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阐述AI技术的概念,介绍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并分析机遇和挑战。【结论/发现】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供无偏评估下的针对性服务等优势,也存在着员工安全感缺失、劳动关系变革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夯实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优化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细化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4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腾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7′人工智能:技术、伦理与法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人机关系、机器权利、AI优雅、AI治理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着重解读了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技术水平、伦理问题和法律现状,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面对的技术、伦理和法律挑战,探讨了解决技术瓶颈、伦理困境和法  相似文献   

5.
机器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人工智能(AI)技术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机器形态.《非人的力量》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讨论了AI对社会已经产生的、可观察的冲击,分析了AI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强调,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剩余价值和商品化这样一种社会逻辑的产物.基于此,本书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一般性生产条件的未来图景及其可能性,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冲击及其新的斗争,以及人工通用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如何挑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书为STS路径下关于技术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也为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与STS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6.
当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平均智能时,与其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淘汰平庸”的时代,不如说我们迎来了一个探索人与机器互相合作潜力的契机。人与机器相协作的现象是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迭代和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自然发生的趋势。通过梳理人类合作行为从闭合到开放的演变历程,探析人机协同的起源与发生机制,揭示共享心智模型和团队态势感知在建立高效合作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并且进一步探讨人与机器合作的动因及人们接受AI作为合作伙伴的因素。最后,讨论人机协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重点关注当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互补性问题、AI的“价值对齐”挑战、AI依赖下的思维钝化,以及如何建构新的人机交往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型人工智能ChatGPT自2022年11月横空出世以来,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不仅具有海量的数据库,而且能自行深度学习,并能借由人类指令,代替人类完成各式文案、企划设计、影音美术编辑等,甚至于与人类深度聊天互动。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这是教育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教育应该积极应用、开拓人机合作的新教学模式,也应该强化现阶段AI尚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特质。人类常自诩万物之灵,借由万物之灵是否胜出ChatGPT的提问,透过哲学论证或思想实验,可以进一步反思人脑与AI的差异。当我们放弃人类中心或人脑优越的迷思,应该更容易理解未来的AI能够代替人脑处理认知、情感与伦理诸层面事务的事实。这不是说我们要完全臣服于AI,而是承认这个事实,才能真正反思未来人类与AI共处的命运。如此,人类不仅可以善用AI,还能尽力避开其缺失;也能积极想象一下在人机一体的未来,人类学习、政治、经济等方面新的生活方式;更能及早因应未来技术奇点所带来的终极挑战,教育的重点亦如是。  相似文献   

8.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动力,作为新工具、新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了政府公共行政效率,并潜移默化地改善了现有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工智能由"主体"人创造,人对技术的发现遵循着自然律,但是日益进步的技术导致人主体理性膨胀,出现了现代性困境,人对技术依赖度越强,越受技术奴役,形成"人与机器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类应理性使用新工具,运用哲学的思维规范AI伦理、拥有AI思维。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技术想象有助于技术的健康发展,而过度的技术想象有害于技术发展.就AI来说,已经出现了一种AI的过度想象化的现象.AI过度想象化的科学基础是AI科学研究出现的一些突破进展,而理性基础可以追述到卡西尔和韦伯的神话思维与祛魅思维.人工智能要健康顺利发展,必须消除AI的过度想象,即对AI有着清晰的理性意识.人工智能的去想...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高效的决策支持方案,也为组织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引入组织的视角,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人工智能(AI)引入企业组织的动态进程,基于行动设计研究(ADR)方法,从人机信任、人机分工,人机协作、人机共生成长四个方面研究人机协同成长的演化过程与特点,提出了人机协同成长研究框架。研究表明:人机协同成长的关键前提是建立人机信任,关键内容是人与AI的分工与协作,新的AI技术发展会改变人机分工模式和催生AI优化需求,能够不断进行需求重构和多次迭代,有助于形成更高质量的人机协同关系。为了帮助企业完成“数智化”创新与转型,应尽可能通过提高AI的可见性、可解释性和透明度,建立人机信任;注重人机任务分工、人机任务效率和人机信息交互,实现人机协同;解决人机分工矛盾、人机信任危机、人机迭代优化,推动人机成长;最终实现在VUCA情境下人与AI长期协同共生成长的高效敏捷智能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为迎接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逐渐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尤其强调从小培养计算思维。本研究提出设计型STEM+AI的教学模型,旨在为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提出新路径。该模型融合STEM与人工智能(AI)学科内容知识,通过设计型学习步骤为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研究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通过计算思维的多维度测评方式,包括计算思维测试(CTT)、Bebras以及计算思维量表(CTS)多维量表,对武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设计型STEM+AI教学模型在计算思维的多维测量上均能显著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研究构建了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创新教学模型——设计型STEM+AI,并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该教学模型促进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为我国小学人工智能教学、STEM跨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崛起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可能成为由专用性人工智能转向通用性人工智能的关键转折点。生成式AI的爆发由算法、算力和数据的进步共同推动,其中算法层面的突破最为关键。生成式AI在消费端的应用场景主要有内容生产、便捷交互、简化操作,这些应用将会同时对消费者的消费品数量、质量、多样性,以及拥有的闲暇等因素产生显著影响。生成式AI对产业端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加速自动化、通过“组合式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对新要素尤其是新数据要素的创造,靠近生产领域的代表性应用有工业设计、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合成数据等。生成式AI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失业问题、收入分配和不平等问题、竞争和垄断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安全和隐私问题、道德和伦理问题、能源和环保问题。为此,应从产业政策、就业和保障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时下,人工智能技术(AI技术)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应用,人脸识别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正在快速进入人脸识别时代。但鉴于人脸特征的唯一性,如果人脸信息被不法利用,人们的隐私可能无从谈起,个人利益也可能因此受损,近期曝出的多起事件也验证了人们的担忧。技术具有中立性,我们不能拒绝科技进步,也不能因噎废食,加强立法、强化监管是我们在享受人脸识别技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确保我们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4.
戚凯 《国际论坛》2023,(4):3-23+155
数字全球化加速发展致使人工智能及其潜在变革动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研发以护持自身霸权,政府携手跨国数字巨头加速推进该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OpenAI发展步伐,美国金融资本亦对其予以重点扶持。作为该企业的核心产品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的最新成果,ChatGPT一经发布即引发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然而,该产品发展前景并不完全明朗,不仅仍面临准确性与安全性困境,且难以突破知识产权与监管限制。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贸然跃进或带来国家内外矛盾上升、数字鸿沟扩大等重大挑战,加快数字时代国际竞争节奏、提升大国竞争复杂性,并加剧全球数字扩张无序性。作为全球数字大国,中国亦正积极把握ChatGPT带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但因受美国战略遏制打压严重而在技术跟进、人才培养、产业布局、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坚持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积极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加速。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教学组和传统PACS教学组学生实习后的肺结节影像诊断理论成绩、报告书写时间、结节发现率和诊断报告评分,评价AI技术在辅助影像本科实习生肺结节实习教学的效果。结果显示,AI辅助教学组的理论成绩、报告书写速度、结节发现率和报告评分都优于传统PACS教学组。因此,基于AI技术的肺结节教学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快速掌握肺结节病变报告的规范书写,使肺结节影像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三章人机大战:AI真的会挑战人类?AlphaGo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2016年3月,李世石与谷歌AlphaGo在围棋棋盘上斗智斗勇、激战正酣的时候,我也亲身参与了新浪体育等媒体主办的现场直播。当时,我与棋圣聂卫平九段一起出任第五盘棋赛讲解嘉宾。绝大多数围棋界人士和人工智能界的科研人  相似文献   

17.
意向性涉及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被看作认知内容的来源,人工智能经常面临缺乏意向性从而没有语义内容的指责。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意向性不是认知过程的本质,也不是行为的原因,它只能在语境整体中呈现,因此意向性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建构。虽然维氏否认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但其建构的思路却为AI意向性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我们可以基于句法建构整体性的语境和语义,并通过节点的权重来突出意向性关系。语境是人类的“生活形式”的体现,因此AI的意向性是派生性的,它只有在人类的“生活形式”中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塑造了新的发展动能。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潘云鹤院士聚焦人类进化方式以及人工物的进化历程,论述了人类与人工器物和知识共同进化的过程,探讨了人工智能(AI)、大数据在人工器物创造中的作用。赵沁平院士通过梳理教育数字化的技术、思维和方法要素,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提出虚拟现实(VR)+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问题。高文院士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人才的需求,介绍了鹏城实验室开源智能平台的“云脑”生态及大模型计划。龙腾院士通过分析数字时代智慧教育的新机遇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提出通过科技伦理、智能算法、教育隐私保护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智用、致用、治用和制用。倪明选院士分析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育生态系统,基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改革实践,提出以科技赋能高等教育,以人工智能重构学生素养塑造模式。单忠德院士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为基础,提出把握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时代坐标、构建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优化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一流生态。郑庆华校长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数理结合应用理念尚未成熟、话语主体性和权威性弱化、单向灌输教育存在数字鸿沟等三方面的现实挑战。本着技术为育人所用的理念,文章认为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数理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提高技术支持,使人工智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强人工智能或超人工智能逐渐脱离人类意志并能生成技术方案,这对专利制度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方案是否应得到专利法保护、是否属于专利客体、是否符合“三性”要求以及应如何配置权利等。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方案多属制造方法或操纵方式,不应排斥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坚持既有的绝对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并不妨碍将其作为专利保护。囿于人工智能不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可在申请文件中标明其为名义上的发明主体,比较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贡献差异,应将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权利赋予使用者,由其享有权利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