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了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聚类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进一步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生态建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2)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鲜明的区域非均衡特征;(3)各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子群间差异较大,但呈现显著缩小趋势,并且子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以及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存在σ收敛,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差异显著;(5)各地区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绝大多数省份位于“H-H”和“L-L”集聚板块,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域。  相似文献   

3.
探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成因是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文章基于生态地理区划,运用DEA-DDF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时空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008—2019年48个城市绿色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与时空跃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空间分异驱动力的来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变动呈现“W”型的演进态势,区域绿色用水效率绝对差异有所扩大。(2)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城市以低高-空心型集聚特征为主,半干旱区具有均衡分片集聚特征。(3)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具有动态的空间结构,半干旱区空间结构变动较大。发生跃迁的城市类型排序为高效率制约型>低效率驱动型>低效率制约型>高效率驱动型。(4)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内源驱动因子中经济产出影响力最强,外源驱动因子中对外开放影响力最强。分区域来看,半湿润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经济产出和废水排放,半干旱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7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相关数据,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而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1—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且存在空间相关性。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对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作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受到邻近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均财政支出以及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显著影响;本地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和生态绿色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本地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提高还将促进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较低,且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整体的相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生态福利绩效区域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生态福利绩效存在σ收敛,而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则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因素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颖 《统计与决策》2023,(2):142-146
文章基于2000—2019年我国各省份人均文化事业费指标的统计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估计及马尔科夫链模型,探究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空间特征及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点,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水平集聚为主,各省份空间相关类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全国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省际差异均不断扩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分布形态由多峰逐渐演变成双峰,中部地区的分布形态则经历了“单峰—多峰—单峰”的演变过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分布状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及较低的内部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以携程旅游网数据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讨论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整体和个体网络结构、结构洞、核心—边缘和块模型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研究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空间效应,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数据源和引力模型测算的结果,线上旅游市场省域旅游合作与交流程度更高;中国省域旅游流网络结构总体上较为紧密,各省份间普遍存在关联关系。东部省份的网络中心度高于中西部省份,除东部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浙江外,西部的陕西也是网络中心度较高的省份,这些省份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在旅游网络中属于核心区,互通程度高,其他省份属于边缘区,网络连接相对不紧密。净受益板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经纪人和双向溢出板块在东中西部省份均有分布。省域旅游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五一”、暑期、“十一”三个时间段的出游人数较多,且旅客选择出游的热点地区也随时间变化。空间计量分析表明,省域旅游流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省份旅游流能够相互促进发展。扩散效应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而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心度、数字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五个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的地区异质性、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造成工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2)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模式逐渐从以低低-低效型集聚为主向以高高-高效型集聚为主转变。高高-高效型集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部分省份,低低-低效型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东部、西部地区和全国整体的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的空间差异呈发散趋势,而中部地区的空间差异呈收敛趋势。考虑空间滞后的影响时,邻接省份的高水平会提高本省向上转移的概率,而邻接省份的低水平则会提高本省向下转移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对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相关性,邻接地区间的文化产业集聚具有正的溢出效应;(2)沿海区位与文化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3)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化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4)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文章构建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可夫链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规律,用地理探测器考察其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呈现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均衡现象最为突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异最大,但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差异贡献率增长最快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并随时间推移加剧,各省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也不太可能实现跨越式提升;耕地、科技进步是影响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2000—2006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保险密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对保险密度的影响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利用PandData模型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引起各地区保险密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地区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文化程度、城市化、产业结构、社会福利费用、性别比和年龄结构等,不同地区保险密度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不同。为了缩小保险密度区域性差异,应针对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旅游效率提升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Super SBM DEA模型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2009—2019年旅游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效率区与较高效率区表现为离散分布特征,且数量提升较为明显,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趋势,而中等效率区、较低效率区和低效率区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集聚性总体提升,上、中、下游内部差异是导致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冷点区和热点区范围有所扩大,次热点区及次冷点区范围均波动缩小,4种区域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化分布态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旅游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空差异性。总体而言,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旅游产业结构及政府规制对旅游效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制定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增长转型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发展观念转变,探索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长曲线模型和产出增长率法综合判断了中国旅游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目前正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旅游重心空间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中国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呈现正自相关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局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明显,HH集聚区呈现出随中国旅游重心轨迹向中西部扩散的发展态势,LH集聚区空间分布分散,且趋于中西部集中,LL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且空间范围呈不断缩小趋势,H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分布范围最广;中国省域单元旅游空间结构较为稳定,空间集聚存在较高路径依赖,不同类型空间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较少发生跃迁;资源驱动、市场驱动、交通驱动、创新驱动是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并系统分析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具有显著的联通性、稳定性和等级性,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产业结构、人均GDP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的地区相似性以及地理空间邻近性有助于关联网络的形成。加强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发挥省际关联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将有利于省际数字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科学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体系。因此,文章从产业、人居、文化、保障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实验研究方案,运用农户调查数据以及加法集成赋权,评价湖北与重庆先行示范区与普通区农村生态文明水平;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评价体系有效性。结果显示:先行示范区的农村生态文明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区,即构建的农村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同时,先行示范区农村能力保障子系统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区,但最高的地区只达到了目标值的61.47%;生态环境准则层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区,普通区的生态农户准则层水平高于先行区。  相似文献   

17.
多阶模型在地区消费差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组间差异显著时,应该运用多阶模型纳入更高阶的场景变量进行分析。对2007年广东省11市7县、区的1600个家庭的消费数据研究表明,不同城市之间居民的消费水平、边际消费倾向都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引入微观层面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PDI)和是否拥有住房(HOUSE)虚拟变量来解释微观层面的家庭消费差异;引入宏观层面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GPDI)和是否为发达地区(D)虚拟变量作为场景变量解释家庭消费跨地区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微观层面变量对家庭消费差异(组内差异)的解释程度达48%以上,两个场景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跨地区差异(组间差异)的解释程度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共享性、富裕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对我国各省份2011—2020年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考察,并揭示了地区差异的来源,从地区、时空多维度刻画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排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平衡程度逐渐增强,区域间差异是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的贡献最低;(3)共同富裕水平呈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具有马太效应;(4)只有全国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β收敛。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异质性,文章使用2004—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采用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时序数据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GDP的空间格局特征、时序演变、空间集聚和时序轨迹类型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资源型城市GDP整体呈现“东部和中部高、西部和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相对差异呈缩减趋势。(2)GDP的时序演变呈现向中等和中低水平类型转移的趋同趋势,空间上GDP发展水平表现出集聚特点,热点区一直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冷点区由西部向东北地区转移。(3)通过资源型城市GDP时序轨迹聚类发现,“稳定上升且增长率高”的类型主要位于我国东中部地区,“稳定上升但增长率低”或波动增长的类型在西部地区比较普遍,“上升—下降—平稳”的类型主要在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
都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南岸。宁波市区就座落在中部水网平原这个腹地。县境面积为1380平方公里,有22公里海岸线联接东海。全县71.5万人口,分布于23个镇(乡),其中建制镇19个。县政府驻宁波市区。都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佳的投资环境。与宁波在地理、交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县境内公路和水运航路均以宁波市为中心呈向心状分布,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54.3公里,县道以上的公路干线达到高级和次高级以上标准;海运借宁波港之便,客、货运均称便利,著名的北仓港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