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8年31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实证发现:数字经济省际关联呈现出"中心—外围"式非均衡分布发展特征,各省在网络中的联系较稀疏、稳定性较差、等级结构较弱,但彼此互通可达;数字经济发展中心位于东部沿海省份,扮演"桥梁"和中心行动者角色,从外围省份不断吸引要素资源,并对外围关联省份的辐射力大;各板块间的联系和溢出显著,发挥东部省份双向溢出和主受益板块的中心优势,引导中西部省份经纪人和净溢出板块,增强其发展能力;各省产业结构、区域开放、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显著差异共同驱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注重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制定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省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我国省际跨区域专利转移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通过增强跨区域技术关联网络中影响力的技术集聚与扩散的空间互动关系,以及其促进技术与创新要素流动,进而驱动区域经济效率正向提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2001—2018年,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紧密程度明显提高,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基本架构已然形成,两极分化下涌现出显著的等级层次性的“核心—边缘”格局;基于技术转移网络邻近性下我国区域间经济效率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核心区域的度中心性等网络影响力与区域经济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中国省际农村贫困人口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省际贫困人口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各省份的中间中心度不同,存在非均衡的特征;空间聚类结构中,划分为净受益、双向溢出、经纪人和净溢出四大板块,板块成员个数差异较大,并呈现区位特征。从空间关联影响因素的QAP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空间邻接关系、地区GDP差异和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差异对农村贫困人口空间关联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城镇人口比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空间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和TERGM系统识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由单核关联向多核联动发展,节点城市的科技创新会对周边城市产生溢出效应,并在广佛肇、港深莞惠和澳珠中江三大都市圈集聚性发展,总体呈现较为复杂且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形态。(2)广州市与佛山市、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这6个城市扮演中心角色,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中发挥“桥梁”作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3)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存在“双向溢出”“净受益”和“净溢出”三大板块,该网络关系主要表现为板块间的互动关联,且并不具有较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4)自组织机制中仅有互惠性、趋同性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距离对该网络的抑制作用十分有限;地区经济发展等外生机制仍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该网络的形成及演化并未呈现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脱钩模型测度了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水平,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全国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以弱脱钩为主,东部地区省份脱钩的稳定性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西部地区省份脱钩的内部差异最大;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连通可达,网络联系、网络密度和稳定性趋于下降,网络结构等级逐渐被打破;上海和江苏等省份不仅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还承担“中心行动者”和“桥梁”的角色;各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呈现显著的梯度性,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俱乐部”现象,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资源要素向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流动,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就业(用失业率衡量)与劳动收入份额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三者间存在联动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一方面,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整体就业,但其实际效果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抑制作用。此外,失业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负向关联,二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说明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反馈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7.
粮食市场风险空间溢出加大了粮食市场风险防范难度,深入分析粮食市场风险空间溢出关系,对于提高粮食市场风险保障能力及完善粮食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市场为例,在对玉米市场风险测度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视角,通过Diebold和Yilmaz提出的风险溢出网络分析框架,从总体、区域和省际三个层面分析玉米市场风险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玉米市场风险水平整体呈近似“U”型变化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市场风险差异较大,西北灌溉玉米区玉米市场风险最高。其次,我国玉米市场风险总体空间溢出水平较高,样本期内呈近似“W”型走势;各省份对外风险溢出差异较大,山东、河北、河南等是国内玉米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地。最后,玉米市场风险空间溢出呈现多线程、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网络结构较为紧密、整体关联性强且较为稳定;中东部地区玉米消费量较大的省份在玉米市场风险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而地理位置偏远的省份在玉米市场风险空间溢出网络中影响力较小,扮演着边缘行动者角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并借助QAP方法识别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表现为多流向、多线程的典型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数值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北京等8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江苏等7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上海等14个省份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3)各板块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由较为疏松趋于较为紧密,协同、联动效应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非均衡、逆向溢出的问题。(4)地理位置相邻、信息化水平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市场开放程度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状况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医疗卫生是关乎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民生事业,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有效测度及其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对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采用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了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QAP方法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空间网络展现出全域性与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但整体关联强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空间网络具有相对稳定性,等级结构不显著。(2)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河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为中心行动者,发挥着连接部分省份的桥梁作用。(3)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各板块内部关联程度较低,而板块间关联紧密度较高。(4)地理邻近性和人口密度差异对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空间关联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差异和财政支出分权制度差异的扩大则会阻碍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11.
周建  张敏 《统计研究》2014,31(9):37-43
本文采用最新前沿的宏观经济数据诊断和空间面板模型理论和方法,对我国30个省(西藏除外)1999-2011年的省际GDP强影响性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B-N分解深入研究了其形成机制。主要结论表明:我国省际GDP不仅空间关联,而且存在着显著的强影响性特征,每一年样本信息对于样本期内全部信息的影响程度和大小存在着差异。同时,我国省际GDP强影响性特征具有极其显著的形成机制,随机性成分是造成强影响性的主要根源,周期成分也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以上结论对于我国省际GDP强影响性特征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进一步对于我国政府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制订和完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7-2014年的省域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结构特征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认为:在样本期内,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紧密程度呈递增趋势,网络结构的不平等程度在降低,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强。上海、江苏、天津、北京、浙江、广东等省份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在网络中发挥核心中介作用,中西部的部分省份在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受益者"板块,其他地区属于"贡献者"板块。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为省际间实现"引领-跟随"型的协同碳减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数字经济产业的省内、省际和出口三个循环视角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利用多维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地理信息探测技术探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动态格局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内、外循环市场地位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内循环占比不断提升,省际循环在内循环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总体差异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内、外循环市场在空间格局演进上存在差异,内循环市场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区附近,而外循环市场重心向西部内陆地区偏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把握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禀赋差异,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提质转型,实现数字中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依据数字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实践,从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使用改进的指数法测度并评估中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采用聚类分析法揭示其空间发展格局。研究发现,2015—2020年,中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青海暂居末位,并且落后型省份在数字经济测度的各项维度指标中均不具备优势。从整体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基本形成了东部省份集体领先、中部群体次之、东北和西部区域相对落后的俱乐部式阶梯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发展速度上,省域数字经济的年均增速高达10%以上,并且中西部地区的增速已经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形成集体追赶趋势。使用空间面板误差模型对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期内,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省际之间的经济交流及空间溢出效应而形成收敛趋同现象,这一结论在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模型以及变换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后均成立。研究结果表明,为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动态互促的良性发...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风险关联传染是系统性风险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机理。利用VAR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构建空间关联网络,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联传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分析中国31个省份地方政府负债率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与网络特征,并运用QAP矩阵相关性分析与QAP矩阵多重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空间关联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溢出关联普遍、网络稳定性强、多重叠加、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特征。第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方向集聚特征,按照溢出与吸收对象组合的结构,可以分为净溢出、净受溢、主受溢和经纪人4种角色。第三,对空间关联强度的影响而言,地方间的财政支出差异与GDP差异有显著负向影响,与城镇化率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流动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应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字经济可有效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区域看,数字经济对我国东部、中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化方面,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携程旅游网数据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讨论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整体和个体网络结构、结构洞、核心—边缘和块模型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研究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空间效应,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数据源和引力模型测算的结果,线上旅游市场省域旅游合作与交流程度更高;中国省域旅游流网络结构总体上较为紧密,各省份间普遍存在关联关系。东部省份的网络中心度高于中西部省份,除东部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浙江外,西部的陕西也是网络中心度较高的省份,这些省份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在旅游网络中属于核心区,互通程度高,其他省份属于边缘区,网络连接相对不紧密。净受益板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经纪人和双向溢出板块在东中西部省份均有分布。省域旅游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五一”、暑期、“十一”三个时间段的出游人数较多,且旅客选择出游的热点地区也随时间变化。空间计量分析表明,省域旅游流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省份旅游流能够相互促进发展。扩散效应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而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心度、数字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