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构建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理论模型,并运用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和Kernel函数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及其融合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解析了其“不充分”发展现实,并借助空间溢出效应计量模型探究其“不平衡”发展的驱动机制,通过2006—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发现:(1)黄河流域文旅融合质量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缘于以文促旅和以旅促文两条路径在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演变;(2)各省份文旅融合质量整体水平有所改善,同时融合路径中以文促旅融合改善明显,但整体水平仍旧偏低且与经济空间格局相吻合;(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文旅融合质量的高位拉力表现出“见优思齐”特征,而低位推力则呈现“见劣思缓”趋势;(4)高位拉力与低位推力两种空间溢出模式在影响空间范围、力度和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6—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面板数据SDM模型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省际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但东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缓慢,已被西部地区所超越;(2)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均能显著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不显著;(3)人均GDP的增加对本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起到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公路密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无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万源坚持“文旅兴市”战略,以文化植入提升产业价值,以旅游产品延长市场经济链条,强联动、深融合,以文“赋能量”、以旅“促消费”,打造文旅产业集群,大力做好文旅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构建文旅产业集群在发展思路上,万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文旅产业,按照建设“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的发展定位,发挥文旅产业接一产、连二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内在逻辑”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模型,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二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动态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级分化分布格局;从时空演变来看,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且初步实现了高级耦合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升西降、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两大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综合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呈上升态势,多数省份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在区域差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从莫兰指数来看,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鉴于传统的交叉效率模型在测度农旅产业融合时难以将农旅产业的竞争性特征考虑在内,文章将SBM模型与Lotka-Volterra模型相结合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旅产业融合系统共生协调度,并从效率水平和共生关系两个维度评价了农旅融合系统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系统的发展协调性水平在2012—2018年得到显著改善,同时,省域间产业系统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2020年新疆的农旅产业系统共生协调度最高,广西最低;重庆、贵州、黑龙江、海南、上海的农旅产业在系统内呈高水平互利共生关系,河北、甘肃则存在低水平竞争关系,而天津、四川、江西等10个省份农业与旅游产业偏利共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有关数据,通过4个二级指标以及16个三级指标,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耦合协调等级进行划分,通过Moran’s I和Anselin local Moran’s I法对二者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虽然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但两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东部、西部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最后,在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理念、坚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新导向、打造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容新特色、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新品质、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新思路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9.
朱海艳 《统计与决策》2016,(13):121-124
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时间上集聚度的变化态势和空间上的集聚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上从单一旅游集聚区向多样化旅游集聚区发展.基于此,进一步剖析旅游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测算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同时从富裕度、共同度、可持续度三个维度测算出共同富裕指数,并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效果。结果显示:(1)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会正向影响共同富裕。从三个维度来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且数字产业发展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最大。(2)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能力和社会消费效应影响共同富裕,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为6.01%,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为1.79%,社会消费效应的中介效应为5.74%。(3)在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化水平高以及创业活跃度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文章紧扣共同富裕的“共同”和“富裕”两大要点以及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三个本质特征,基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与实现程度指标体系,进而对2018—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进程进行统计监测,研究发现:(1)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指数持续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富裕程度持续提升;与实现过程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相近,共同富裕实现程度指数也在稳步上升,发展成果共享稳步推进。(2)整体上,不同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指数与实现程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由高到低分布。(3)与其他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分项指数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在技术指数、资本指数、创新指数、开放指数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人才指数起初较为领先,2019年起逐渐略低于中部与东北地区,并且显著大于西部地区;共享指数起初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逐渐略高于中部地区,直至四个地区无明显差异;绿色指数则始终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协调指数四个地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1—2018年西部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采用ESDA-GIS、DEA-Malmquist等分析方法,从产出、分布和效率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西部制造业的发展动态,进而筛选总量、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的指标,测算西部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以评价西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讨新时期西部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制造业总量增长、结构趋良、生产质量趋好,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旧较低;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上升态势,但省际发展均衡度较低,成渝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但存在投资和劳动力冗余等问题;西部各个省份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效率不高,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西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特征,同时,制造业集聚还会扩大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无论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还是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均存在路径依赖。(2)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上、中游地区呈现“U”型变化特征,而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的扩大效应呈现上、下、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亟须探索该目标的实施路径。文章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数字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选取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DK标准误回归、门槛回归、空间计量回归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除西部地区外,现阶段数字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效应。(2)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变动与区域碳排放量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效应。(3)以技术水平为门槛变量,产业结构变动呈现一阶门槛效应。(4)在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下,数字化水平呈现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进特征、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集聚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系,并通过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考察在环境规制约束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间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相对较高,但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类型转移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并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在提升本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同时,还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随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实施效果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人均GDP为研究变量,融合不同测度方法的互补优势,构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EIDI)、Theil-L指数和Zenga指数分别测算了2004—2019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发现三大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不平衡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演变态势,证实了2004—2016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的研究结论。对Theil-L指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次之。进一步研究发现,减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最优路径,且不平衡程度平均可减少8.24%;缩小区域内差异是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融合路径和融合效益两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9.
以携程旅游网数据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讨论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整体和个体网络结构、结构洞、核心—边缘和块模型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研究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空间效应,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数据源和引力模型测算的结果,线上旅游市场省域旅游合作与交流程度更高;中国省域旅游流网络结构总体上较为紧密,各省份间普遍存在关联关系。东部省份的网络中心度高于中西部省份,除东部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浙江外,西部的陕西也是网络中心度较高的省份,这些省份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在旅游网络中属于核心区,互通程度高,其他省份属于边缘区,网络连接相对不紧密。净受益板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经纪人和双向溢出板块在东中西部省份均有分布。省域旅游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五一”、暑期、“十一”三个时间段的出游人数较多,且旅客选择出游的热点地区也随时间变化。空间计量分析表明,省域旅游流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省份旅游流能够相互促进发展。扩散效应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而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心度、数字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崔丹  杨赐然 《统计与决策》2023,(24):147-151
文章从个体相对剥夺视角,使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对个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和收入调节效应的异质性做了延展性探讨。研究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均能显著缩小个体收入差距,缓解个体收入不平等;社会保障对个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两条作用路径,分别是社会资本积累路径和家庭收入促增路径,前者中介效应弱于后者。社会保障的收入调节效应具有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异质性,基本医疗保险对个体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主要作用于城镇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的收入调节效应要略强于农村地区;两种保险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调节效应表现较为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