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加友  李鲜 《东岳论丛》2023,(7):138-149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能源消耗数据,利用IPCC方法和GDIM分解模型,研究中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第一,在研究区间内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长了72840.98万吨,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长了48653.68万吨。第二,驱动因素显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能源消耗量和居民人均碳排放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碳排放,而居民消费碳强度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降低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的重要动力。第三,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处于下降趋势,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应当从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多方位协同减排的长效机制和加强低碳领域的投融资规模等方面,制定降低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碳排放绩效及2020年减排目标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非参数化标准DDF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碳排放绩效,并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提出两阶段模型对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进行了省区情景模拟优化分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低碳技术效率与边际减排成本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升的非均衡发展特征。基于人均公平与相对效率的减排目标模拟分配结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既考虑到省际发展的公平性,同时又兼顾了低碳产出相对效率的地区差异,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整体技术效率呈现波动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差距在缩小;整体技术进步则始终呈现上升趋势,但差距在拉大.中国城市劳均GDP与劳均资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长期看,劳均资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总体上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对比短期调整效应后可以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资本集聚效率并不均衡,吸收大量资本的发达城市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投资效率.而且,由于发达窗口城市经济增长绩效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超强稳定性",最终将会使得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绩效差距更难以收敛.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环境压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构建了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并采用1978—2010年的东北三省时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指数、单位GDP能耗、人均GDP和人口规模能够有效解释碳排放量的持续变化;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增长驱动因子,而能源效率的提高则是最重要的减排促进因子;四种因素的标准化弹性贡献在省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碳排放的环境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29个省市在1995-2007年间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运用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BCC模型,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环境绩效指数在2000年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表明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若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结合相应的碳排放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增长的效率在降低。进而,我们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这种效率的变化进行分解,我们发现这种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技术变化指数的下降引起。相应的政策建议有:我国应推行区域性的碳减排政策,加快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低碳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碳排放视角,选择代表性国家(地区)和城市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将碳排放数量这一非期望产出变量作为投入进行处理,在科学设计DEA计量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整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现对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测度,并据此进行结论分析,研究提出若干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丛建辉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25-134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五种城市形态,运用岭回归方法对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其在三类不同人口密度城市所表现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形状复杂度对样本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区的非均匀分布并不必然增加碳排放;城市破碎度的增加显著提升碳排放水平,且在人口稀疏区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城市中心性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较大,但在人口集聚区城市却表现出正向影响关系,意味着城市需要灵活选择内部空间结构聚合模式;城市紧凑度整体提升了碳排放水平,表明多数城市形态主要满足了几何形状方面的紧凑性但城市功能紧凑性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对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面向碳中和愿景的城市形态调控思路主要包括将碳排放控制指标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紧凑度、择机实现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转变、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城市形态的深度融合以管控城市破碎度等.  相似文献   

8.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约束下,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难题.自财政分权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对地方企业实施补贴,导致各地能源价格趋异,进而影响能源消费成本和结构,造成各地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差异.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2003-2018年的数据为考察对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较高,中部次之,东北最低.作为我国产煤大省的山西省,其碳减排空间高达109.4亿吨.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空间排名前五的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的上升,都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人均能耗的上升所实现能源的集约型利用有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策略,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改善.能源价格的上升,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约束下,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难题.自财政分权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对地方企业实施补贴,导致各地能源价格趋异,进而影响能源消费成本和结构,造成各地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差异.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2003-2018年的数据为考察对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较高,中部次之,东北最低.作为我国产煤大省的山西省,其碳减排空间高达109.4亿吨.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空间排名前五的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的上升,都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人均能耗的上升所实现能源的集约型利用有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策略,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改善.能源价格的上升,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和低碳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对低碳目标的实现和低碳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基于中国1989-2008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经济目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类型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第二产业与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而第三产业发展能够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何彬 《江汉论坛》2013,(7):84-88
本文基于中国198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门限模型(DPTM),分析了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和地区国有经济规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与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明显正相关,中国仍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此外,当国有经济规模处于0.2647和0.3856之间时,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才会呈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倒U"型曲线特征,否则不成立。这个结果表明,保持一定的国有经济比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16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针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这一目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表征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该政策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生相关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而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为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全面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婧  姚中杰  尹建中 《东岳论丛》2015,36(2):130-134
以总量控制为主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已在全球二氧化碳减排行动中产生显著效果。但作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碳排放大国,中国选择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建立产业间碳交易市场,逐步控制以至降低排放总量,既符合碳排放的国际公平、历史公平原则,更是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测算,设计了二、三产业不同企业间基于碳排放强度的交易机制理论模型。按照一二产业购入、三产售出碳指标的交易原则,得出在碳交易前后均衡产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数据。结果显示,各产业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高排放企业的产能受到抑制;政府的管理途径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碳排放问题成为环境治理保护的重点处理问题,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就减少碳排放纷纷做出积极的努力。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向世界承诺碳减排,故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1999-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测算,构建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总量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同时产业结构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并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简要政策建议,包括低碳技术开发和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等,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被国家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及时把握该行业碳排放特征,分析其在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碳排放方面的优势和缺陷,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有助于发挥该产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放大作用,促进国家宏观低碳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该产业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强度降低了170.9%: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三者占85%以上,1996到2003年煤炭所占比例从45.2%下降到11.1%,石油所占比例从16.1%上升到23.5%,2004年以后,各类能源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该产业碳排放逐年增加.2003年以后增加速度加快,2003年以前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2004年以后则基本变为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提高能源利用强度是实现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对脱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涂正革 《中国社会科学》2012,(3):78-94,206,207
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研究结果发现:经济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百万吨(MT),但是不同行业间经济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很大;经济结构重型化加剧碳排放的增加,制造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56MT;技术进步推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少碳排放的核心动力,能源强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减少33MT;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能源结构变化的减排效应并不显著,但是,综合碳排放密度下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现出能源结构优化的迹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技术与工艺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1961—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各产业附加值,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了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影响关系。结果显示:从长期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直接影响关系,而是通过产业结构使两者发生相互影响,表明中国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目标;而从短期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即高增长通常必然伴随高排放,但产业结构调整会使这种影响关系变得不显著,表明短期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同样能够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目标。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在控制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实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减排承诺目标的关键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模型对广西出口贸易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知,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商品出口对碳排放量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对碳排放量的单位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反馈效应,即从长期来看,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据此,广西在出口贸易发展中,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出口贸易向低碳化转变;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等。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在保证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基于贵州省2009—2019年农业碳排放量的测度,进一步对贵州省农业发展碳排放脱钩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究贵州省农业发展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发展碳排放脱钩效应整体呈脱钩状态,且以强脱钩为主;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经济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但不同年份具体情况又有所差别。为此,应该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居民低碳消费等方面入手,促进农业发展的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20.
高帆 《社会科学》2022,(8):109-119
城市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化具有经济增长、效率提升、成果分享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功能中居于首要位置,中国的城市化具有增长导向特征。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战略目标和发展条件的转变,新时代中国的城市化逻辑需要转变,这种转变的内涵是以增长导向型城市化转向质量导向型城市化为主线,推动城市化从城市偏向转向城乡融合,从政府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单一方式转向多元协同。这种城市化逻辑转换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由此可引申出对城市化转换规律、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绩效评估、要素市场化改革、公共产品均等化、城市化模式争论等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