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新阶段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选取34个指标构建省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CRITIC-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分维度、分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区间创新、开放维度差异较大,协调和绿色维度相对均衡,共享维度高低错落。各区域内泰尔指数变化显示:东部地区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大,且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内部差距逐渐缩小,发展失衡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指数平滑法得到的2025年预测值,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得到提升,区域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在重新梳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内涵基础上,首先构建包括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创新能力、海洋社会效益和政府支持度六个子系统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值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收敛模型分析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表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六个子系统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区域总体差异、区域内(间)差异均呈扩大态势,南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北海和南海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明显,超密度贡献率是其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σ收敛趋势,全国及三大沿海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海洋产业结构对全国、北海、南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增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促进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并发挥其经济效应是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文章选取2008—2019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利用协同度测量模型计算我国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海洋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度呈“U”型发展特征,地区协同水平差异明显;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促进效用有限,引领动力不足;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特征,其对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倪冉  关洪军 《统计与决策》2023,(21):127-131
文章梳理了海洋生态安全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分析了2009—2020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生态安全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了PVAR模型并模拟了其动态交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海洋生态安全指数高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两者发展水平较低且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径向空间分异明显;海洋生态安全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处于拮抗和磨合阶段,无协调阶段;两个子系统存在自我增强机制和双向促进关系,但长效互动机制及双向推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且有待提升,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呈同类集聚态势,且该趋势不断加强。区位优势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创新环境、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开放程度更能有力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过程和成果三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我国30个(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空间相关性分析和空间Markov链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存在东强西弱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区域间差异是引起全国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差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而对于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两极分化最严重,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且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与此同时,全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升级难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海洋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变化趋势,海洋科技创新在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并存在双门槛效应。分区域来看,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不显著,在长三角地区显著。从海洋环境规制工具类型来看,市场激励型海洋环境规制工具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而命令控制型海洋环境规制工具则体现出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单项指标的障碍度分析表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是对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共性影响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面板熵值法测度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核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方法分析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我国“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发展之间存在明显脱节;2008年以后,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表现为先降后升,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从金融业投入与产出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然后借鉴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05—2019年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评价,最后对比分析同一时间节点我国31个省份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从综合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长期整体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从区域角度来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从省际角度来看,各省份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北京、上海与广东三个省份发展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各地区收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状态,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但增速最快;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为明显,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具有不同的α收敛、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法测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其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趋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开放指数、共享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长趋势,协调指数增长最快,共享指数增长较为缓慢。从空间视角来看,东部海洋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北部和南部。(2)研究期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五个阶段,由轻度失调最终步入中级耦合协调阶段。(3)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差异逐渐缩小,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发展趋于均衡,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最大,成为影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指数差异结果显示,协调发展将是未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轴。厘清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性进展、地区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特征,对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思想和深刻内涵,紧扣“有内有外、以内为主、内外联动”的发展宗旨,从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内外资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测度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双循环绩效,并基于SDM模型和SARAR模型对双循环绩效的空间收敛性进行系统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双循环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省份双循环绩效提升速度快于西部省份,且省域间地域性差异明显,领先地区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省份。全局双循环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强;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双循环绩效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均相对集中稳定。省域双循环绩效水平在增长中呈现收敛态势,即落后省份的双循环绩效增长率高于发达省份。因此,中国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应注重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充...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建立政府治理效能指数,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差异来源进行分解,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态势良好,但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全国及东部地区来讲,高质量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生态文明差异;全样本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β收敛,中部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α收敛,西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和绿色生态五大方面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研究方法探析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主要结论有: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为主要贡献来源,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关联性,经济波动大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空间上看有集聚现象,难以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维度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与相关系数指标筛选方法最终选定了12项指标。借助德尔菲-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最为优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客观存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首先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和TOPSIS法测度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收敛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关联特征,多数省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也有少数省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样本期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各区域地区内、地区间差异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超变密度差异和地区内相对差异是整体相对差异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全国及各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态势,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农业保险深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交通条件等因素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收敛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共享性以及稳定性六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不充分指数测度2006—2019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不平衡不充分水平的演进态势,通过分解各维度指数揭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成因。研究发现:(1)观测期内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均值看,河南排名第一,江西处于末尾;从增速看,湖南最快,山西最慢。(2)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湖南高质量发展不平衡指数最高。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分布普遍存在“马太效应”,不同省份在同一水平向上向下转移概率差别较大,导致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进一步加深倾向。区域内差异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性不平衡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3)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充分水平总体呈扩大态势,山西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高质量发展的不充分水平分布呈两极分化态势。创新性、共享性是导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的关键性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