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九大苹果主产省区2000~2009年的技术进步、要素弹性与苹果生产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存在衰退的趋势,且农家肥是技术节约型的;在五种投入的产出弹性中,劳动力弹性贡献最大,灌溉的弹性与施肥量有很大的关系,施肥量越大,灌溉的产出弹性越大;黄土高原区苹果生产的技术效率波动较大,环渤海区则较稳定;受教育程度、人均纯收入、农村投资比例均对苹果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提出替代弹性对劳动力价格与水稻播种面积关系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江、浙两省2004—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表现出的相异生产轨迹对上述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江苏省劳动力与其它要素替代弹性显著高于浙江省,且每工日劳动力价格上升,江苏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而浙江省减少。结论证明农业劳动力价格普遍上升时并不意味着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相反,国家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如农业机械小型化、劳动力替代技术示范与推广等相关政策以增加劳动力要素的可替代性,巩固粮食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要素份额时变和要素禀赋存在空间差异的经济事实,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包含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并对不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要素产出弹性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产出弹性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现阶段大多数省份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逐渐稳定在0.6和0.4左右;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1992年为时间节点,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1992年之后波动幅度开始减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修正的索洛余值:1980-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S估计的索洛余值并没有考虑到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性。文章从Cobb-Douglas方程残差中分离出具有非观测性和特异性的全要素生产率,以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对中国16省1980~2006年间的索洛余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基于OLS估计的Cobb-Douglas方程,高估了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低估了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份额;1980~2006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非常明显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构建多层次效应分解机制基础上,利用微观农户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劳动力投入萎缩效应、生产要素替代效应、种植决策调整效应、土地规模重构效应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人口空心化通过劳动力投入萎缩效应和种植决策调整效应负向影响农地产出;同时,通过生产要素替代效应和土地规模重构效应正向影响农业产出。在上述效应综合叠加作用下,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地产出形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在资本、技术、土地要素投入及农户个体禀赋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负面作用受到显著限制和削弱。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DEA的经济生态效率模型,测度了2003-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的超效率生态效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分解,并使用面板模型对影响经济生态效率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参数进行了估计,核算出产出弹性有效的临界点,最终得出:十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值存在动态的漂移变迁过程,高生态效率值地区存在着从西部向东部区域的转移倾向;技术进步在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所带来的产出弹性不断提升,但由于环境治理效率的低下,客观上制约了生态效率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对实现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要素,采用Solow余值法对1995-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旅游业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性大,中国旅游经济属于要素驱动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资本的增长要与高生产率匹配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制约性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造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的半参数增长速度方程,该方程具有以下性质:并不事先假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时间的表达式,通过估计获得这种结构关系;使用增长率相对指标,避免计量单位的影响。中国1979-2006年的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525和0.585,规模报酬递增;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12%和42%。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杰 《统计与决策》2007,(20):74-76
本文用中国1978-2004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并考虑农业改革的政策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土地和化肥使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化肥施用以达极限的背景下,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解析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效率,一般用单位劳动投入生产的产出来反映。它体现劳动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的关系,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越高,或者说,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由产出和劳动投入决定,产出和劳动投入任何一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业进行生产,要投入劳力、资金、土地、设备、原材料、管理技能等等,这些叫做生产要素或投入要素。产出量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一般就取决于这些要素投入的数量。投入与产出的这种关系可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是:Q=f(X_1,X_2……Xn)式中X_1、X_2……代表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Q表示要素投入后能产出的最大产量,它随各种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Solow模型指数的中国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是经济体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经济学家Solow提出的Solow模型是一个常用的分析模型。由于该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准确测度较难,其结果导致对同一经济体的Solow模型拟合结果有较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中国1990-2008年的面板数据,借助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投入产出效率在东西部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劳动要素投入的增量与经济增长增加量关系不大,而资本投入的增量与经济增长的增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来改善这种投入与产出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C-D生产函数,对2000-2013年山东省17地市三次产业的要素产出弹性进行了测算,并结合要素投入构成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结构动因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劳动、资本、技术研发三要素对山东省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正向积极影响,但产出弹性数值和变化趋势相差较大,其中,资本产出弹性最高且表现平稳,劳动产出弹性明显低于资本产出弹性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技术研发产出弹性最低,总体上,2000-2013年山东省经济增长除依赖劳动力增加与技术研发投入外,更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资本投资的拉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内蒙古1988~2006年问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自回归与异方差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内蒙粮食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土地利化肥施则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利化肥施用达到极限时,技术进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南四省资源贫乏地区农户水稻生产现状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西南四省水稻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建立水稻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模型,研究分析了水稻投入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化肥和农药对水稻的产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劳动力、种子、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政府的农业补贴和灌溉对水稻产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不同因素对水稻生产能力的影响,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一种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动态分析方法,文章以1978年-2012年我国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测算了资本和劳动对水稻单产的动态产出弹性,并依此考察了2001年-2012年我国水稻生产中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投入要素对单产增长贡献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1年-2012年,我国水稻单产的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劳动产出弹性逐渐下降;水稻单产增长的资本贡献率波动中显著上升,由29.21%上升为74.72%,劳动贡献率单调下降,由41.25%下降到9.17%,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现为波动中逐渐下降,由29.54%下降到15.81%.机械、化肥、种子和农药的产出增长贡献率占较大份额,成为水稻单产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  相似文献   

17.
李小平  陈勇 《统计研究》2007,24(7):22-28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和内生转置回归模型评价了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外出提升了土地边际产出。不过,稳健性检验也发现,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存在衰退效应,在劳动力外出前3年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较大,3年后其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递减。而通过追加化肥等投资来替代劳动,则是农户维持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效率的主要途径。这要求我们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途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林辉  袁礼 《统计研究》2014,31(8):11-18
当前要素错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但前沿文献更多关注劳动力错配而非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多部门模型,以资本流动系数表征资本错配水平,结合中国1978-2010年八大产业面板数据定量测算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配置效率整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为负,源于资本错配引发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突出,诱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6%。同时,资本错配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形成较大缺口,实际产出仅占潜在产出的70%-89%。这可能源于金融系统的垄断抑制资本自由流动,引致产业间资本出现较大程度的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一般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劳动力投入概念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是从资源角度看,没有充分体现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区别;二是从劳动力成本角度看,没有企业经营总费用概念全面。文章将人力资本因素归入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因素中,用企业的总费用理解为企业在一定投入资本和生产率水平下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的生产函数命题,并实证检验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