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的破亡与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窘困--读巴金《寒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巴金的相关作品及其本人的遭遇,试图将<寒夜>放在一个较大的语境当中进行读解,在具体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家庭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时代环境造成他们在观念意识和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病态,及他们还未摆脱传统文化人格带来的弱点等.这些最终导致了家的破亡,以此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寒夜》是巴金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极具感染力,描写了在抗战后期作为陪都的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作家把眼光从关注大家庭、关注社会变迁转移到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文章试图从曾树生的悲剧命运中探析巴金这时期的女性伦理观,在女性解放的浪潮下巴金的女性伦理观日趋成熟客观,曾树生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给她们带来的尴尬处境。曾树生正是作家这时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的一个结果,也是作家对于现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出路的一种困惑和无奈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 ;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 ,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 ,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对于巴金小说《寒夜》中造成主人公汪文宣悲剧的缘由,在一般认为的社会黑暗说之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致命的不和谐因素.战争的特殊社会环境,给当时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压力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汪文宣这种小家庭中,主要的家庭关系和谐与否照样会影响到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正常存在;触及汪文宣个人自身,也蕴涵着思想、心理道德和事业上发展能力的不和谐诸方面.通过汪文宣这小人小事的生命乐章,显示出悲剧的深刻含义,即既彰显了个人生命主体的不和谐,又折射出当时时代、社会、事业、爱情及家庭的不和谐,还阐释了生命实践主体必须要与实践环境和谐发展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重读《寒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夜》的内涵丰富复杂,超越了社会制度批判层面。它让“五四”以来的个性话语与人道话语平等对话,让不同价值观念为各自的合理性进行辩解,又对其各自的局限性予以展示。曾树生与丈夫及婆婆之间的矛盾,实质是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叶绍钧开创的普通人日常生存状态小说,至《寒夜》达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汪母一守(儿子)一放(媳妇),汪文宣两守(母亲与妻子),曾树生一守(陈主任)一放(丈夫)。汪母守住儿子,儿子守住妻子,妻子守住陈主任,彼此关联,相依为命;母亲抛弃媳妇,媳妇抛弃丈夫,彼此分崩离析,或死或生,或离或逃。对习俗观念的怀疑扣批判,渴望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自由。这种深层的文化意义源自《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7.
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历来有褒有贬,如果把她放到中国女性人格特别是“五四”以后新知识女性人格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到她所在的特殊家庭氛围中,放到她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考察,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象,她的命运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同情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即从社会的、历史的方面和人物本身性格弱点方面,分析了《寒夜》中人物的悲剧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寒夜》作为巴金民主主义时期小说创作的压台之作 ,体现了作者更成熟的创作风格和对社会更清晰更多理性色彩的把握。《寒夜》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黑暗如何扼杀理想 ,扼杀人性 ,扼杀善良的生命 ;巴金更以其犀利的笔触 ,刻画了一位挣扎于精神与物质、现代与传统、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交织之中的时代女性曾树生 ,体现了社会黑暗与光明、朽烂与变革交战特定时代中国女性的特定形象 ,具有深广的内涵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汪母存在的价值必须通过他者——汪文宣得到外射。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使汪母担负起守护汪文宣的家园的责任。与此同时 ,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又促使曾树生反抗这种守护试图出逃。于是 ,多种破坏性因素诱发 ,最终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文学领域作总体性审视的基础上,对近百年中国文学大师形象作出界定,扼要指出他们必须是在特定的时代对文学长河作出过具有原创性、经典性和杰出贡献的作家、理论家,同时又以巴金为个案,对此进一步作了多侧面的学理性分析和研究,以求丰富和加深对文学大师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伤逝>与<寒夜>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考察子君和曾树生之间的代际差异,展现启蒙主义在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身上的烙印以及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境.进而论述鲁迅和巴金对启蒙神话的解构以及他们共同面临的启蒙困境.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悲剧性文本并不是其悲剧艺术价值产生的终极因素,文本价值的生成必须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实现,接受者必然要参与悲剧文本价值的构造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巴金先生的作品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他笔下的《家》不管是苍凉的笔调还是悲痛的结局,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反响。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从期待视野、审美经验以及召唤结构三方面来重点研究《家》中的悲剧形象,以助于了解接受者参与作品价值生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寒夜>在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框架里,以对话的结构细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所意识到的精神痛苦.作者主要设置了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等多种"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深入地探索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奥秘,表现出明显的复调特证.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对巴金思想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上帝论中“圣爱的属性”、救赎论中的“满足说”和“道德感化说”以及圣灵论中的“原罪说”和忏悔意识对巴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书信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虽然渐趋显性,但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它们并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佐证,更多地展示了作家在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中丰富的内心和真实的自我。通过查找大量的原始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社会历史学批评等方法,试图还原巴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部分书信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侧面:为人类的希望建构信仰;用大爱承担历史的使命;通过奋斗延续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白、黑、红三种颜色是其主色调,有着丰富的文学寓意和复杂的审美体验。用夜来作为象征可以说是作家集体的自觉选择,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清醒指涉。他们笔下五彩斑斓的夜意象,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内容,提高了它的审美表现力及社会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巴金在其生命历程中,肺病的困扰强化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其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死亡则使其对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这同时为其反叛意识的发展打开了发展的无限空间。巴金所生活的特定环境和所受到的思想的熏染则对其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的人格内核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的"爱",新文化的介入,使巴金的"爱"从显现的个人层面上跃升到人类的层面上,而巴金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皈依,最终使巴金确立起了文学的主体世界。所以其早期小说一经问世,就以其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受的表现力度,以其所服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实现了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有机融合,这既衔接了五四以来人的主体性文学精神,又和中国的济世救民的文学传统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