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全息说     
艺术作品的意境具有全息性,它是以时空符码为核,以心理感受为晕圈组成的一元n维(n﹥4)多链混沌(chaos)状态。批评也应是全息的。全息批评建立在极性批评和去极性批评两种片面的基层之上。极性批评(polar criticism)是单一维度的无限伸展的批评,极性批评之间是互荣互补而不是排斥同化关系。理性批评建立在极性批评基础之上,是对极性化、个性化的极性批评进行去极化(depolarize),至少是两个极性的双向综合。全息批评的操作方法包括“白璧无瑕”、校雠重建和作品定位等。“白璧无瑕”即以挑剔的职业眼光矫正不足,擦掉白璧之瑕;校雠重建即依据本体、客体、主体以及各种历史条件对文本残片进行校雠、考证与具体化;作品定位(position)即批评要确立作家作品地位,就不仅要为作家的每一件作品定位,而且要为他的所有作品定位。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30年代多从社会学批评视角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开启的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现代作家论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之争实际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在文学批评上的反映。"作品论"尽管反对以实证主义方法为基础的"作家论",主张封闭在作品结构中的"内在批评",但并没有彻底割裂作品与作者的联系。但"文本论"所倡导的肆意阐释或无限解读,看似尊重读者的无限自由,充分发挥阅读的"民主",但实际上是抛弃了批评的根据和标准,从而必然导致批评上的虚无主义,引起文学价值判断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以来文体批评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文体批评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区别于西方的文体批评,而呈现出新的审视角度和维面。首先,它借文体为批评的切入点,去透视文本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以及所折射的世界、作家和读者,这就与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区别开来。其次,它不把文本当作绝对封闭的自足体,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开掘蕴含其中的社会文化内容,并兼顾了对作家与读者的研究,同时将文体构成因素的具体、实证分析与文体风格的整体观照融合起来,既探讨文体的既定形式,也研究文体的生成过程。最后,它对文本分析的透视点也不同于其他的文本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5.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文学批评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批评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批评模式以《讲话》作为文学批评的"标杆"和衡量文学作品的"砝码",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奉为文学批评的信条,甚至浓缩为"唯政治"的一维标准,依据无产阶级的政治眼光、政治思维及政治观念来解读、评判文学作品,追求作品的政治倾向及现实社会效应。生成"一基点与三维度组合"式批评思路和"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式批评逻辑两种批评新"成规"。文学批评逐渐转变成为文艺界思想斗争的武器,意识形态化规训与惩罚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批评视角看,文本中的空间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一种蕴含多维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注重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在美国华裔作家雷祖威的短篇小说《生日》中,与华裔青年华莱士·王的爱情故事相关的几个空间场景不仅再现了华裔的现实生活世界,更充分展示了他们居于社会边缘的处境与内心疏离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诗词异趣 ,其文学价值相殊。传统上以诗之价值标准来进行词的批评 ,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思想道德 ,强调人心与文心的统一 ,出现了因人而异的审美标准。这一点尤其以对柳永词的批评有失公允为甚。对柳永的批评以道德价值为武器 ,批评他人格与文格分裂 ,并且抓住其“小辫子”津津乐道。本文试图以柳永“羁旅行役”词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造成柳永评价落差的心理原因分析 ,来管窥古代文化人格的心路历程 ,来反思作家作品批评中有关道德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希利斯·米勒早期文学批评聚焦于意识批评的方法,他对维多利亚时期众多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现象学阐释.米勒意识批评向解构批评的嬗变过程经历了意识和语言关系的双重束缚.他对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形式的认识以及与乔治·布莱在意识批评思想上的差异构建了其解构主义批评立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女性文学传统,提倡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并不一定只能针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当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解读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时会发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已经超前性地具有了女性主义批评中所谓“双性共体”的特质.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张恨水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受到损害的女性的同情,并通过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开始思考中国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围绕法国作家福楼拜所展开的内部批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日内瓦学派为代表的意识批评;另一类是以形式主义为基本导向的,涵盖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在内的批评,以及在其影响下发生的批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第一类,即二十世纪西方福楼拜研究中的意识批评作出综述分析。指出让-彼埃尔.里夏尔、乔治.布莱尤其是让.鲁塞的批评典型地体现了意识批评通过作品的集合而非求助于外部社会历史环境来研究某一部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归纳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呈现中国现代媒介批评中对新闻检查制度的批评内容。媒介批评伴随着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20世纪初中国新闻界即出现了要求政府出台法律来保护新闻自由,对不良新闻检查制度批判的强大声音。民国初年的"暂行报律"风波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媒介批评实践。抗战时期新闻工作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通过消解新闻检查制度的正当性和严肃性来争取新闻自由。媒介批评在抗战结束之际"拒检运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批评,尊重传统,力求创新,在新旧两种批评的攻讦和交汇中开辟着自己的道路,冶文学、哲学、史学、自然科学(医学)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阐释风格。他把批评看作"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往返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行程,由这种行程所形成的"批评的轨迹"是他最喜欢的概念:批评的轨迹展开于(通过同情)接受一切和(通过理解)确定一切之间。批评的轨迹包含了"阐释的循环"的概念,这种循环是双重的同时的、并存的:一个是以阐释为中介的从客体(文本)到客体(批评文本)再回到客体(文本)的运动,此为德国人所说的阐释的循环,是客观的循环;一个是经由文本的从主体(批评主体)到主体(作品主体)再回到主体(批评主体)的运动,此为主观的循环,这是让.斯塔罗宾斯基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英国哪些作家作品受到了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并可以归入自然主义的行列中——即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归属问题——是认识英国自然主义文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 单纯以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或文学影响的实证批评并不能准确地确定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归属。因此, 以自然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自然主义小说的界定及其特征, 将实证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 同时考察英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 可以归入自然主义行列的英国作家主要有乔治·吉辛、乔治·莫尔、阿诺德·贝内特、威姆萨特·毛姆。这些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其创作显示出明显的自然主义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16.
孙犁一生留下了若干小说批评文章。他以现实主义理论精神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卓有见地的探讨批评;在理论批评的同时,他还开展了一定的实用批评工作——作家作品批评。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孙犁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表现出一种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悲壮情怀。现实主义理论使他的小说批评显示出灼人的热力和咄咄逼人的光辉,但同时也遭遇了一种批评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批评明诗的思想原则和艺术标准及其对明代诗歌流派、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虽然不可避免地夹带着局中人的情绪,却总结和印证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创作的原则.检讨王船山明诗批评的成果,对于今天研究明诗,建立科学的明诗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作与认同的关系和批评与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创作中的认同体现的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姿态,创作主体如果不以认同他者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就无法创作出能够为读者接受的作品.就读者而言,如果不求得与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所体现的意识的认同,也难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批评;而要达到这种认同又必然面临种种困难:各种意识的不统一性、语言媒介的模糊性等等,意味着在批评视界中应该期待相对的认同,而不能追求绝对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生命化批评集中体现在《体性》和《风骨》两篇中,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决定作品的艺术风格,建立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论,并以"气"喻作品风格的清明爽朗,以"骨"喻作品内容的劲健端翔,建立了以"风清骨峻"为评文准则的风骨论。以人喻文的生命化批评方式表明文学作品同人一样具有生命的属性,充分传达出刘勰对作家作品的审美感受,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当代第一部评论当代藏族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集<歌者无悔>进行深入剖析,指出这部评论集力求从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和现代文艺思潮的大背景,用诗的思维、诗的语言进行理性的评论建构,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批评的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