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腹地经济是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本文在分析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条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如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腹地开放程度和营造良好的腹地经济发展环境等,以期为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通过自身区位优势和经济影响力,对周边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吸收,从而抑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即为"回波效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市通过扩散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即为"扩散效应",两者迭加效果即为"极化效应"。在区域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两种效应所起的作用强度和方式又不相同。上海开埠之后,通过"回波效应"造成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原料等资源向其单方面富集,从而导致江南其他城市丧失商业腹地,经济发展滞缓。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又会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这种效应还受到空间的影响,处于上海直接腹地之内的城市受影响较大,城市商业机能衰退严重,"极化效应"为负值,而处于上海直接腹地之外的城市则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成长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产业演进的理论比较典型的有:配第一克拉克理论、库兹涅茨理论以及钱纳里和塞尔昆理论,它们都从不同侧面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通过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化体现出来,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城市腹地主导产业的发展、腹地内各区位要素的组合状况以及产业创新等。为了保障产业发展对城市成长的可持续支撑,必须强化城市新产业区成长的制度保障和培育城市产业集聚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党中央之所以重视“中心城市”的作用,乃由于中心城市不仅是备层次经济区域的中心,也是各地区城镇体系的核心。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活动的中心地,相对于我国不同层次的经济网络自然有着不同程度的中心辐射范围。我国的大型城市作为综合性的经济中心自不待言,而中、小型城市相对其所处于某一经济区域的腹地来说,在促进横向、纵向经济联系的活动中,无疑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重要的中  相似文献   

5.
港口集疏运系统的通道能力和拥挤收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输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由最脆弱的连接或节点所决定,通过综合考虑通道能力投资和拥挤收费两种方案,分析其对临港和腹地两大区域运输量和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腹地通道能力固定,当从非拥挤收费转向拥挤收费时,腹地区域的社会福利将增加,客运量将减少,而临港货运量变化则不确定;拥挤收费固定,通道能力扩张将增加腹地客运量和临港货运量;通道能力和拥挤收费都可变时,通道能力变化对于拥挤收费有双重影响,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实体以协调港口集疏运系统中的通道能力投资和拥挤收费决策。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依据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从地区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谈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的互动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的互动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呈现出区域不均衡状态.因此,要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内引外联的作用,完善区域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在选择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围绕主导产业的行业间工会与协会;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经济区域中,中心城市对腹地FDI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统计和计量分析表明,在长三角地区,某城市实际利用FDI规模与其距中心城市上海的直线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大体上是当与上海的距离增加1%时,城市实际利用FDI将减少约2.1千万美元。这主要是跨国公司在效益最大化原则下市场选择的产物,同时地方政府行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由此,得出的启示是,充分发挥并且创造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地缘优势在腹地扩大利用FDI中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代口岸与腹地经济关系新探--以闽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术界关于口岸与腹地关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口岸城市的兴起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也有腹地经济影响口岸贸易,进而影响港口城市发展的另一面.近代闽江流域就是一个以福州为口岸,以流域整体为腹地的"一域一口"的口岸-腹地经济互动模式类型.由于福州口岸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相当有限,近代闽江流域腹地对口岸的经济影响反而起着主导作用.这不仅使得福州只是扮演贸易型口岸的角色,也使它的对外贸易在近代经历了由外向性向内向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极化与辐射半径不断扩展,引致长三角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因区域经济板块条件差异性,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区位优势和核心城市集聚能力提高,集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一极两带"的空间特征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两个大局战略推进,地处东部沿海开放前沿地带的广州、深圳双城获得了先发之机.历时30余年,广深两大中心城市地位已经确立,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得以巩固.不同的是,广州地位之确立是历史的再现,深圳市则是改革与开放政策催生的新兴城市.通过借鉴经典引力模型,结合广深城市体系发展实践,确立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甄别联动关系.测算结果发现,虽采取不同算法,城市关系及位序法则却保持着一致性.给定中心城市,也就能够识别腹地城市数和区域范围.实证检验发现:高铁确实产生了珠三角城市间的联动效应,并使广深的辐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而且强化了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所能够产生的增长驱动力.换言之,广深双城对腹地城市的辐射效应要远大于虹吸效应,整体联动和抱团发展的局面已经打开.当使用铁路列车班次并赋予权重计算的城市联系指数进行再检验,该实证结果仍然稳健.政策含义:充分发挥快速铁路的联动能力,划定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在集聚中走向平衡,重新理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营市经济发展迅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经济腹地广阔、物流资源丰富,但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东营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中央政策为港口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水上运输和港口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外部环境也给东营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因此,东营市应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升港口经济的服务保障水平;抓重大工业项目的招商,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实施港城一体化战略;构建交通网络体系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空间结构高级形态——城市群的框架内,基于 2000—2012 年市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心城市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溢出或极化效应,结果发现:(1)针对十大城市群 136 个城市的分析证实,中心城市发展对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2)针对不同城市群的分类分析发现,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影响会出现 U形关系,如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北京的发展在 2007 年之前抑制了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而 2007 年之后转为正向溢出效应;(3)城市群内部结构的异质性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结构对外围城市的共同影响较单个城市更为显著。此外,研究结果还证实以受教育水平衡量的人力资本对以熟练劳动力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低,政府规模对市场投资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2021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和 DEA-Tobit 两步法,综合评价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效率损失原因,并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建议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抓手,打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协同发展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地区,设计差异化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和差异动态变化,形成全球产业跨国跨区转移一次又一次浪潮.当前,在成本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等压力下,中国沿海地区大量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向内地以及周边国家转移,形成了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产业的空间转移既是对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种主动调整,同时,也是针对影响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要素和条件变化的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向核心城市极化的趋势,在全国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而各省级区域也围绕着“首位城市”极化。经济极化在中西部民族省区,体现得更明显。但中西部民族省区因为远离国家经济核心,无法有效分享国家经济核心发展红利,而在本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中,人口、资源、财富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步伐不一,导致本来就比较大的民族间发展差距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各地应在顺应经济极化趋势的情况下,改变发展思路,加大引导少数民族劳动者向核心城市转移,探寻跨区域土地、人口、财政等协同分配,避免核心城市在虹吸周边地区资源、财富的同时,却排斥周边人口,以人均的发展均衡代替片面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的结合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海陆交通枢纽,是我国五大贸易口岸,基础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发展势头强劲。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格局,青岛市应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培育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城市群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