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近代美学的核心问题是美感问题,许多美学家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精辟见解,但大多着重于美感经验要素的分析.朱光潜先生特殊的学术情结决定了他思想的独特性,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了美感经验分析的内外两个参照系.朱光潜先生用批判的、综合的方法将美感经验描绘成了一个动力结构,对前人的观点起到了"补苴罅漏"的作用,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美育找到了内在的心理机制.这种思想对后人的启示作用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在探讨美感经验时,朱光潜主要以艺术为中心,在吸收、借鉴与批判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审美直觉论、心理距离观、审美移情说为支点的独特的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的美学观点与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的美学思想相比较下,朱光潜自身的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得以明确化、系统化,其美感经验理论的独特性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心理学美学诸流派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可以说对朱光潜先生早期学说影响至深.朱先生不仅据此批判了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直觉说",合理的解释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条件;而且应用"距离"于悲剧的研究和人生美学的探索,使悲剧理论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并对人生、生活做了美学的诠释,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完成了"人生--艺术"之间的双向过渡.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进入诗的阅读与接受、理解与欣赏的多方面思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一份重要的精神遗产。他主张“诗不能用另一套语言去解释”,却又肯定小泉八云《文学导解》里的文本细读批评方法,这种悖论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一方面他认为“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交通的公例”,要完全消除解诗过程中心灵深处美学上的隔膜, 达到“彻底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他又大量地论述了诗的不可解性与相对的可解性的矛盾,并且相信能够在一种由“心灵的渗透”所产生的“经验重合”的思想中得到和谐一致的解决。基于这样的思想,在进入诗阅读的技术层面,他强调了两个思想:一是读难懂的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背景”和“本事”,提高接受和感悟复杂文本的能力,完成对于作品的再创造。二是诗的接受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应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出事物、意象、词语之间所隐藏的巧妙关联,乃是接受复杂文本的一个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在新时期摒弃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在主观或者客观的哲学式定位,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独立的实践美学样态,将主体的精神实践纳入广泛的实践范畴,从而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创造了合法性的言说空间。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改造,以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思想初步显出了实践性萌芽;在1980年代的美学热中,朱光潜建构了一条从主体实践到美感经验的理论谱系。实践美学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情的渴望以及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坚守,构成了美学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成为美学热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学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结构框架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因明学。当时因明学翻译著作的情况,刘勰本人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心雕龙》的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说明这一点。正由于受因明学的影响,使《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理论巨著。然而,《文心雕龙》受因明学的影响,仅在于它的结构安排上,因为《文心雕龙》毕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人在按着“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历史地塑造着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巴金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历史—实践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由审美感觉层次、审美经验层次和审美直觉层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 ,成为巴金艺术创作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论文《美感经验的完结》剖析了曾对于西方传统美学举足轻重的"美感经验"概念的现代命运,展示了该概念的发展由西方美学的中心脉络滑落到边缘的情况。在重申美感经验的价值时,美国美学家常举杜威对这个概念的分析,强调主体在艺术欣赏中与对象相遇后的一份圆满感觉,并透露了对价值的体会。当代英美美学家不单再度思考了美感经验的功能,还对"美与善同"以及美善同出一源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康德所标榜的孤立主义传统中,杜威式的脉络主义确属难能可贵,并受到当代英美美学界的重新注意。新儒学所提供的关于美感经验的诠释,对英美美学界关心美感经验的完结是一份饶有意思的参考,也同时使关心当代美学发展和出路者对心性的功能与可能进行一次反思与肯定。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文化变革及融合过程中,员工对于企业高层所倡导的新型价值观的态度和认识不尽相同.如何促进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是形成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及对比论证,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及有益的启迪.得出如下结论心理契约是推动企业形成共享价值观的原动力;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与员工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在此基础上促成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6日,是徐梵澄先生去世12周年的日子。在他示寂之前的个把月里,已进入了昏迷状态。一日,我去看他,见病榻案头摆着《薄伽梵歌论》的清样稿,其红笔勾勒的痕迹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句号,停留在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在此前一些天,他还颇有兴致地与亲戚姜丽蓉大姐说,今天我又干了(校对)两个多小时,遽尔神色又黯然下来,凄凄地说,看来我的学问没有人继承了。是呵,没有人继承了。据我所知,他还有若干工作没有完成,如《佛教密乘研究——摄真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