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目漱石的名篇《门》(1910),在文学神髓上是称名日本近代文坛的“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寓意深长的《门》里的主人公野中宗助和阿米以生命铸就的恋爱,被外在伦理意识判为“罪过”,二人因此声名狼藉,遭到现实规范的残酷惩罚。二人被迫息交绝游,远离社会,忍受负“罪”心理的折磨。原本生性明朗蓬勃的宗助,由此对人生失去了理想与自信。  相似文献   

2.
论森鸥外小说《雁》的人物悲剧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称雄日本文坛的森鸥外,身为近代文学的启蒙者,是与夏目漱石难分轩轾的文豪。他为日本文学做出的诸多杰出贡献,已深得世人肯定。鸥外留学德国归来,以优美的汉文笔调创作的“留学三部曲”——《舞姬》、《泡沫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现代华人家庭文化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妻子与姬妾(情妇),认为这些人物具有儒道融合、中西互补、“二重组合”式的复合性思想个性与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与艺术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价值观、艺术审美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妇女观、婚恋观与家庭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女性形象与文化叙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代女性在一个不为注意的倾刻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当一部分的女性在社会生产的重组中处于劣势、被判“出局”之时,一部分的“女性”却奇迹般地崛起:从大众传播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到种种关于“女人味”的解说,“女性”无所不在。然而,女性在当代社会的这一“崛起”,并非代表了她们主体地位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相反,却可能只是呈示了一种“泡沫”式的缤纷和虚假的“女性主体”。事实上,自80年代末以来,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及其有关的种种话语,不仅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了商业主义的运作机制,而且成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现实矛盾的某种特殊的叙事手段与表意方式。当代女性因此而面临了再度的“失落”———失落于一个商品化的抑或“空洞能指”与“文化虚构”的境遇之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命运 ,塑造不同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 ,已成为新时期小说的重要审美内容。从审美意识的显示看 ,具体作品比较复杂 ,总体则表现出与时推移的变化。审美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观念主导阶段 ;张扬女性独立自主阶段 ;揭示困惑与反抗现实世俗阶段。它们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塑造当代知识女性形象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9):131-134
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是男性农民英雄的颂歌,但在铁骨铮铮的英雄的身边也不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老一代女性在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双重压制下,所能做的家庭梦不过是相夫教子、吃穿不愁的安稳日子。新一代女性为革命风云所激荡,在飘扬的红旗的指引下,得以走出农村女性狭隘的思想观念,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丁莉丽 《浙江学刊》2000,(4):119-123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新时期的部分小说作了寓言式的解读,认为女性在其中具有两大修辞功能一是女性作为批判极左思潮,进行“现代性”宣传的转喻而存在;二是作为“镜子”而存在,映照男性的成长,而男性成长正是国家复苏的象征。因而,这些女性并未以鲜活的形象参与新时期历史的生成过程,只是辅助寓言发挥功能的一种卑微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高音90年代活跃在北京文坛上的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海男等女性作家与她们的前辈作家宗璞、张洁等人相比,表现出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处于男性中心话语包围中的孤独与抗争。陈染的《潜性逸事》、《无处告别》、《...  相似文献   

9.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10.
姜文的电影在圈内向来以低产高质量这样一个面孔出现,经过《一步之遥》之后,他的电影风格走向了更加明显的舞台化风格,电影台词舞台剧既视感,这也符合姜文一向喜欢夹带私货的风格,这也是姜导电影受到大家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其独特的电影风格中总能强行带入个人色彩,《邪不压正》作为姜文导演民国三部曲的最后,更是将民国元素推向了高潮。女性形象在从古至今历史演变过程当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中,女性角色并没有被边缘化处理,而像是一颗定海神针一样牢牢地去把控住电影的命脉。女性一直以一种神乎其神的形象向观众昭示着女性所独具的魅力。女性不再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她们代表着自己的精神力量,到达了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1.
女性作品中的自我迷恋与自我封闭也是女性写作中寻找“自我”的一种表现。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女性写作 ,在“自我”形象上的姿态是一种“寻找”和姿态 ,是失落之后的重新面对。而 90年代的“自我”形象又有所不同 ,在经历了确立、重建与进一步的认知之后 ,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自我”开掘走向更为深化的局面 ,其个性之丰富 ,姿态之鲜明都是此前女性写作所不能比拟的 ,尽管其中还有一些迷失 ,但从根本上说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努力 ,女性“自我”形象的发展仍然无可否认地证实着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知正一步步走向更为真实与深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农村女性形象,往往是以息事宁人、与人为善、规矩信实,以德报怨、甘居人下、煦煦无愠色一类表现给人直感的。她们这种与人世无争,绝少分甘的“超度”状态,通常会令人产生一种偏颇和诧异,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只是一群忍气吞声、惩忿窒欲、逆来顺受、唾面自干、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面塑像。其实不然!这是对当前中国电影女性形象人生价值方面的最大错觉和误解。在对待人生  相似文献   

13.
张琦 《北京社会科学》2003,(4):96-100,118
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来解读过士行的剧作“闲人三部曲”中的“闲人”形象。“闲人”的痴癖是个人的生活仪式 ,是他们自我命名的媒介 ,借此免于沉默无声 ,实现对平凡黯淡人生的超越。尽管生存于当代 ,但“闲人”认同的却是传统文化及其人格形象 ,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寻求庇护 ,为的是使自己免于裸露在时代的震荡中。在关于人的有限性、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问题上 ,“闲人”在将各自的痴癖推向极致的同时 ,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 :僭越与敬畏。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一代文学的“教母”。她创作的长短篇小说马纳瓦卡系列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她十分关注女性主题,在每一部小说中塑造了为争取独立价值而坚决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个性、经历各异,但都坚强有力,不断以自己的行为改变着社会舆论标准。她们的探索表明了作者对生存与女性独立主题的关注,向小说接受者昭示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鲍军海一部《三国演义》在着笔描写众多男子隶功立业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的妇女形象。虽然除貂蝉、孙夫人外大多着墨不多,但却同样轮廓分明。对这些妇女的描写,有人认为,书中的女性“掉进了以权、忠、义为中心的男性中心”,是女性意识相...  相似文献   

16.
张慧 《东西南北》2014,(4):78-80
近80年前,一位美国女性披荆斩棘,首次将活的大熊猫带到大洋彼岸。从此,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在美国公众中的形象不再神秘,掀起的“熊猫热”经久不息。  相似文献   

17.
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文学自五四时期兴起,至新时期中兴,直到90年代,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马鞍型脉络。女作家的创作视点亦随女性文学的兴衰强弱而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描写“自我”到十七年的表现社会直至新时期以来的两个世界同时进入女作家的创作视野中。她们所塑造的一批批流光溢彩、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实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比之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森鸥外“德意志留学三部曲”中的《舞姬》和《泡沫记》,都是通过描写日本留学生和异国女性的恋爱来深掘爱的悲剧本质与人的民主意识。《信使》1 则不然 ,其特色表现在 ,留学德国的小林只是站在“逃婚事件”的协助者立场 ,冷静观察贵族女性伊伊妲逃婚的全过程 ,并协助她成功地摆脱了困境。鸥外以素淡的笔调 ,在《信使》中勾勒出伊伊妲面对爱的困惑表现出的异常理智与自我意识。  一、伊伊妲对贵族联姻传统的反抗精神  《信使》是一场发人深思的“逃婚剧”。伊伊妲为了不玷污纯洁的爱 ,最终钻进了“尼姑庵似的”王宫 ,逃出了父母包办的婚…  相似文献   

19.
1979年前后,以舒婷、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在新时期文坛上异军突起,迎来了新的诗潮的勃兴。这是一次诗歌的革新运动。“朦胧诗派”的历史意义比其作品本身更具有可贵的价值。“朦胧诗派”所崇尚的诗的“朦胧美”,主张把人的复杂存在作为表现的基本对象,以及主题的模糊性多重性等等,标志着新的文学观念、新的审美追求的崛起。这里,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舒婷诗歌的审美追求。 (一) 舒婷诗歌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典型形象。这一“自我”形象的确立,展示了一代青年从沉迷痛苦到觉醒奋起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也展现了创造历史的普通人在时代  相似文献   

20.
关心新闻时事的朋友不难发现,中国的新闻媒体上,“三部曲”和“四季歌”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开始威胁到新闻宣传的严肃性和新间的含金量,使媒体和受众之间产生隔膜。所谓“三部曲”,是指工业宣传工作中,年初“开门红”,半年“战高温”、“双过半”,年底“创辉煌”。“四季歌”则是指农业宣传中:“春天播种”,“夏天双抢、抗洪”,“秋天丰收、交粮”,“冬天,农田水利建设”。而新闻单位则依据这些主题,找寻一些事例进行诠释和印证。这种宣传几乎已成为一种例行公式,再加上一些诸如防火防盗,文明礼貌,爱国卫生,中秋重阳之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