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方学者通常把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区分为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并把法国民族主义作为前者的典型.事实上,这种对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界定只适用于近代前期(1789-1870年),而在近代后期(1870-1914年),法国则经历了一个从公民民族主义向族裔民族主义过渡的理论蜕变过程.在这一蜕变过程中,"我"族裔与"非我"族裔的对立逐渐成为近代法国内政、外交的主题之一,最终导致法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希恩 《民族研究》2007,24(5):1-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民族主义持一般反对态度的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做了肯定,对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区别.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实践,民族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目标必需的"过渡"性途径.民族主义有着极为鲜明的两重性,既与民族本位、偏狭与排外倾向相通,又为反对压迫和不公提供动员手段,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政治建构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两重性有着清晰的辨别,对其消极性做了严厉的鞭挞和批判,而将它的积极因素在实践上加以借助,在理论上吸纳改造,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族主义的批判、借助和吸纳,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并存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发展中国家已经尝试着用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去对抗西方的普世主义政策,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实际上正是文化民族主义理论的威力所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人们对文化民族主义还存有许多误读,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本文通过探讨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旨在说明,文化民族主义不等同于"非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神话学是晚清末年现代思潮即民族主义、平民意识以及西学东渐的产物.蒋观云于1903年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提出"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的神话价值观,夏曾佑、鲁迅等继之,中国神话学发端.20~30年代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等各学派传入,给初建中的中国神话学以强大影响和推动.中国神话学有两大来源,即以非西方民族田野材料为根基的西方人类学神话学和以搜神述异为主导的本土传统神话理论.中国神话学从诞生之日起,将两种思潮融为一体,显示了反传统和现代性的特点.20年代,"古史辨"神话学、田野调查研究、文学研究并辔而行,神话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40年代,以大西南的学者群体为中心,把典籍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融为一体,开创了文本研究加综合研究的新阶段,是为第二个高潮.80~90年代,全面推动了从文本研究向田野研究的过渡与兼容,学术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转换.20世纪初提出的"创造一个中国神话的系统"的学术理想,到世纪末已接近实现.  相似文献   

6.
经济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一个次生形态,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经济民族主义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度.在此,本文就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欧洲对"民族"(Nation)有不同的解读.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要是指公民或国民的总称,因此,欧洲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国家"的公民主义或国家主义,这与我们理解的民族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概念产生于20世纪前后,其来源是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一是强调现实的法律政治关系,公民身份来源于权利与责任、义务,与血缘、历史和文化无关;二是强调血缘、历史、文化与公民身份或国民身份的必然联系,单一、纯洁的血缘是获取公民身份的唯一条件.有效消解中国的民族主义,一要清晰地理解"民族"与公民的概念;二要理性地理解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三要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四要实现现代化;五要建立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六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是最终消解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7,27(4):12-21
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现象.本文首先介绍迄今学界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探析"宗教"和"民族主义"如何交融连接形成"宗教民族主义",并简述了宗教民族主义与宗教运动和世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宗教民族主义不可还原为纯粹的宗教思想和运动或世俗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的成因不是先验的或纯精神性的,而是情境性的;不存在普世单一、固定不变的宗教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发展演变过程的归纳和梳理,分析民族主义在西方和非西方两种不同背景下的发生和表现,认为应该透过纷繁的表象直视其本质属性,即民族主义就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这是我们认识和评价民族主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王淑兰 《民族学刊》2022,13(11):18-27, 143
西方学界对民族主义研究极为丰富,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却常常陷入“碎片论”“困难论”“割裂论”等各类误读。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进行比较、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学界积极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整体性研究,呈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突破性研究,体现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研究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这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思考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