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对于它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中基本还是空白.文章分别从核心象征、核心价值观、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符号和主体等角度对文化空间作了深入剖析.并提出文化空间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即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其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空间的保护打破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碎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以旅游体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应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旅游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原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入手,到挖掘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其他原则的相关性、保护的原则、保护的方式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多视角地论述了两者的关联性和对于现实保护过程中可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正式确立,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而中国目前的评审、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专家、传承人共同参与,并且分工明确、责权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衰退、萎缩乃至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比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状,由此反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对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变"与"不变"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主权,获取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平衡发展,保证人类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姬梅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6):70-73,85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因而,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11.
对美的追求一直存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美的形式与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奢侈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美,用细节成就完美的典范,都是各民族杰出的文化现象,生活方式,也映射了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本文论述了奢侈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认为应建立文化的消费观念,从审美的层面上看待奢侈消费。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奢华的体验,它们和欧洲奢侈大品牌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手工精制技巧、文化的体验空间,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力支撑,具有世界人民最为珍视和认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个性。在中国奢侈品牌形象策划推广中,我们解构、创新、组合物质性的消费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有机融合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通过规模化运作提升行业竞争力,将会实现文化传承下的产业复兴。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环境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给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以此推动山西省应用信息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认知,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时至今日已近十年,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在贯彻和落实保护方针的过程中,"非遗"保护呈现出众多有待解决的"实践命题"。本文以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为依据,以"非遗"为主体,解读"非遗"保护中"十六字"方针"合理利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从活态历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考察和遗产保护的方法,同时也为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首先是田野工作方法,即把研究工作从文本扩展到文化活动空间,进行文化活动过程的研究;其次是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体验,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深入探索研究对象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16.
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毅榕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28(3):44-47
本文研究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从文化研究学和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谐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描述模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波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118-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是一种由许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与实体组成的资源集合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知识与实体的抽象概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的信息结构、核心属性的分析,构建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知识脉络,以及实体资源内容与特征的描述模型,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建设、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聚集共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铸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也充实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具体而言,包括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顽强拼搏的进取意识、万物共生的价值观念、团结统一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