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一八年五月,作者第一次署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不在于写下层人物之受迫害,而是要借着主人公之口抨击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所以,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起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用。当时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集感官审美和换喻隐喻为一体的重要的文学要素.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月亮作为一种扩张意象,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性意象.月亮既是使狂人变化的动因,同时月亮意象背后所内涵的是鲁迅特有的多层次隐喻和自己的生命体验.自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来,月亮意象的这种多层次的意义结构便已建立.从此月亮意象不断地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成为了鲁迅文学世界中极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关键意象.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史上不同的作家写出同名小说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后代作家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也出于必然。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学习鲁迅对于外国文学遗产“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格式。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场革命,它拉开了现代小说向传统小说挑战的帷幕。本文所要论述的散文化倾向,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了体现。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表现了“题材的片断性和主题的集中性的统一。《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按题材它应属于散文(当然,也有诗歌形式的日记,但更是“情文”),把它运用到小说中作为结构小说的一种手法,便于把日常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两篇是比较特殊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与其他诸篇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多处相似,这使它们在鲁迅小说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单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小说集,《狂人日记》为《呐喊》的开篇,《长明灯》则编入了《彷徨》,而这两本小说集又反映着鲁迅不同的心绪。如果我们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分析,不仅可以领悟到鲁迅小说更深刻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礼教,发出了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使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此重大的主题,竟然能通过一个完全失去理智控制的狂人形象表现出来,确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长期来许多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白话文的巨匠,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探讨和研究《狂人日记》的文学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它是怎样形成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文学语言,又是怎样奠定了鲁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等问题,不仅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及其著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继承鲁迅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也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是以小说划分新纪元的。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它思想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上,立刻引起迥然而异的反响。在热烈的欢呼和无条件的责难中,宣告了新文学的诞生。然而,也不可否认,“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也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到了民国八年,小说创作的“尝试者”渐渐多了,然而也不过汪敬熙等三数人;到民国十年,《小说月报》革新后,作者也不过十数人。至于中长篇小说,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考察,都处于一个幼稚的尝试阶段,张资平的《冲积期的化石》和王统照的《一叶》 (均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鲁迅的名作《狂人日记》选为范文,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从思想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两个侧面对《狂人日记》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同名的作品,这是因为已经有了的书名,如果再去沿用,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鲁迅不避这样的嫌疑,他在果戈理写出了《狂人日记》八十多年之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狂人日记》。无疑,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某些方面是受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在题材、体裁、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这些相同或相似,一点也掩盖不了鲁迅的创新精神和独具的思想光芒。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就曾十分客观地指出:“一八三四年顷,俄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有益养料与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鲁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弊害”的《狂人日记》,是在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启发下写成,却又比果戈里的小说“忧愤深广得多”;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结构之宏大,人物之众多,也或多或少取法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金被人称为是“中国的屠格涅夫”,冰心的诗集《繁星》与叹春水》,字里行间都融入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爱的哲学”.在中国现代作家行列里,没受过外来文化影响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在创造社作家脉中.郁达夫的小说充…  相似文献   

15.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相似文献   

16.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反封建战士还是真的狂人?已经争论多年,两种说法都言之成理,但都不够完满。这篇杰出小说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也有人说是浪漫主义,但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三年前,陈涌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用的是象征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忧愤深广”,“表现的深切”,人们已经从多方面作了论述。而它“格式的特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艺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长期以来,这个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1923年10月8日茅盾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上发表了《读〈呐喊〉》一文,盛赞《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同时指出:“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新思想。”无论从思想与艺术哪方面来说,《狂人日记》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作品。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的文化背景出发,揭示《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中受尼采影响的部分,及其在英译中的空缺,提出英译时应特别注意鲁迅作品中的隐含意义,用加注及参考尼采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文版的方法完全传达鲁迅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