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行于50年代的户籍制度,走过了40多个春秋。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实施,对发展城市经济,限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起了一定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条条杠杠的逐渐打破,大量人才开始流动,大批农民涌进城市,户籍制度正受到挑战和冲击。现实情况表明,改革户籍制度中的城市户口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且到不容缓。贵刊曾有一文提出“城市户口商品化”的观点,笔者认为其可行性值得商榷。首先,作为一种商品,城市户口如果是敞开来卖,价格如何定呢?价格低了,农民为了跳“龙门”,会不顾一切地蜂拥而来;价格高了,则大家都买不起,又没…  相似文献   

2.
话题背景:“被征地农民”(有的称为”失地农民”)出现于1900年代初期据统计,目前被征地农民已经达到4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省份的总人口。而且每年以100万的数量增加他们转成城市居民后,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又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窘境,抵御养老、疾病等社会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当前,被征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40岁以上劳动力就业难,尤其那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农民就业难度很大。二是经营二、三产业的原始积累十分缺乏,尤其是资本等要素的原始积累。三是生活成本提高,被征地农民进城后生活难以为继,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补偿,但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创业能力,也只有坐吃山空,进城后生活变得很艰难。四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00个失地农户中就有7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眼前还是将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从何入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芳 《社会》2004,(2):38-40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政策。在农村采取粮食统购统销等办法,从农民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剪刀差”,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同时以户籍制度为界限,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施不同的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城乡格局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这一数字不到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的三分之一;而且农民的人均税负水平远高于城镇居民,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还难以实现自由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受到歧视性政策的束缚,在就业、社保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目前的财政、金融、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缝隙覆盖",使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覆盖至各类乡镇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失地农民。《泰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颁布实施,使城镇非企业职工纳入新农保参保范围,同时改"前补"为"后补",取消了乡(镇)负担,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新农保工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大事。  相似文献   

5.
李宪建 《社科纵横》2007,22(11):60-62
区域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变化是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产业和人口因素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由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环境、城乡建设实践的严重偏差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思路与举措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使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有效和必经途径。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实施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的战略,在解决农村现有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城乡持续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举措为:从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入手,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和财税金融制度等,走出城乡分割的体制,才能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城乡步入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大量崛起,为农民在原居住地谋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原来狭窄的生活圈子而接触城市文化,原有城乡严重隔离的封闭格局逐步被打破,昔日的农民正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城里人面前。与以往相比,今日农民除了对吃商品粮的“国家户口”仍怀有某种程度的向住和追求(户籍制度没有给农民提供安全感和保障感)以外,城市早已不再是这些乡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  相似文献   

8.
农民进城兼业是我国农民就业模式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对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也发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进城农民的工作状况对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融洽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关系、维护进城农民利益及制定有关政策均有重要的意义。工作满意感是衡量进城农民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采用了问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的进城农民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共237名,涉…  相似文献   

9.
来自家庭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发现,农民会根据家庭结构和其他家庭因素的变化,灵活地采用夫妻分工、代际分工和混合分工等多种分工形式,保证家庭成员弹性地选择进城还是回乡,因而农民进城的动态过程呈现出"合力式家庭城市化"的特征。家庭分工、城乡联结和资源积累等三大机制是"合力式家庭城市化"的内在结构,这种渐进式城市化道路充分地反映了农民的家庭理性,它兼具发展性和稳定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合力式家庭城市化"揭示了涓涓细流的家庭城市化汇聚成波澜壮阔的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深化和修正了对"半城市化"的认识,对于制定与城乡发展相关的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万春 《社会工作》2011,(24):15-18
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农村老年人口分化而出现的社会养老新问题。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等养老模式形成挑战。应对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问题,在制度层面需取消城乡二元户籍限制;在养老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则需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到了1990年代中期,正当“民工潮”汹涌澎湃之时,有人指出“民工潮”的发展已带动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来。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的讨论。即: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回乡创业。讨论的重要性在于,农民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方式。本文对回流现象在社会经济学框架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过去20年的发展趋势。文章还根据安徽和四川两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讨论了回乡农民工的特征。初步的观察表明,在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仍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人口素质的高低与人口的迁流状况关系密切。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狭隘排外的自然经济造就了“生死不相往来”极为封闭的“农村孤立国”,孕育了重本抑末、重土镇迁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生产和意识观念长期停留在极为狭隘的领域中循环往复,农村人口素质很难提高。九十年代以来,随城乡壁垒的解体,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纷纷离乡外出打工,城乡人口迁流空前活跃。这对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那么,利弊对比究竟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效应分析民工离乡进城打工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相似文献   

13.
城乡户籍壁垒是指我国限制人口的自然流动、迁移的户籍管制措施。经济降温以后,城镇就业问题又趋紧张。来自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游离,使全社会的就业矛盾越加复杂。由于种种原因使政府的行为偏重于城市的稳定,所以有关部门在决策时,难免要进一步加固业已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这样虽然可以一时保持城市人口相对稳定,却使背负越来越重。本文撇开思维定势,试以实现城乡户籍壁垒的能量转换为思路,对有关人口发展的几个问题发表点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城乡融合中赋能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机遇,这就要在融合发展中强化以城带乡、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聚集城乡互联互通的农村“新基建”动能,释放资源要素城乡对流的市场动能,激发城乡主体合作共赢内生动能,把握城乡人口流动规律的价值动能,激活城乡体制一体化制度动能。  相似文献   

15.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国情下,“减少农民”的确不失为一种解决或是缓解“三农问题”的好思路、好方向,但“减少农民”的方法却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思考.绝对不能简单地让农民走进城市、让城镇接纳农民。农民进城早已形成一股“潮流”。就目前的情况看,农村流动人口在1亿左右。如果鼓励农民进城以使其脱离土地。保守估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曾经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初期,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采取了鼓励其经营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的方针。执行这一方针的结果,曾经使得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在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中,在安置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都起了有益的作用。1953年以后,由于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对城乡个体经济采取过…  相似文献   

18.
“农村化”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农村化主要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两个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行政单位的流动人口、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和非本地户口人口中农村户口人口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化现象不断扩散的结论.同时,本文从人口流动政策、户籍制度、隐性失业和城市化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对农村化现象带来的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市民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许多城市企业富余职工被排放出来,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赚钱,形成了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民工潮。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会占据城市职工的就业岗位吗?城市劳动就业是否会因此而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呢?两者关系究竟如何?一、外来农村劳动力对城市职工就业再就业的影响许多人担规模庞大的外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会造成城市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7):67-69
苏北城镇化是实现江苏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基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探讨苏北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从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四个层面寻求苏北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政策扶持保障居民的福利需求;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民市民化提高进城农民的城市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