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论文就其中《新疆赋》所涉及的新疆民俗,进行了较为详细论述考,如民居、园艺业、物产、商贸、岁时节日、礼乐教化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新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等《三边赋》,既是赋作精品,也向来被视为史地著作。《新疆赋》对南疆、北疆的历史分别进行了叙述,尤其侧重于清政府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新疆赋》对今天了解清代中叶及以前的新疆简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其中也有若干舛误之处,这是在参考和引用时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以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为代表的清代乾嘉道之际的边疆舆地赋,以其鸿篇巨制和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而最早当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论文就《新疆赋》,从作者、版本、内容、文学特色、价值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清代嘉道之际著名的史地学家徐松,其文学成就的研究至今阙如,这与其久负文名的实际状况极为不符。文章就徐松的文学成就、《新疆赋》的文学特点,进行了论述,初步揭示了徐松在楹联、诗、文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新疆赋》在篇幅、结构和内容、形式、语言以及句式等诸方面的文学特点,从而彰显出徐松作为文学家尤其是赋家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5.
井上靖曾四次访问新疆,并创作了大量新疆游记。井上靖在新疆的旅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他最为关注的是其"西域小说"发生的舞台,其次是新疆的文明古迹,再次是新疆的风土人情。他的新疆游记也围绕着其"西域创作"和西域兴趣而展开,因此带有较强的报告性和学术性。井上靖的新疆旅行激发了他又一次"西域创作"的热情,并对于他的西域观、历史观的完善有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其中《卜魁城赋》所涉及的民俗,如居住与出行、生产民俗、民风民俗、商贸民俗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黑龙江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诚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是明代惟一的亲历西域实录。比勘《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确定《明史.西域传》采摭《西域番国志》的版本系统,进一步评述《西域番国志》的文献价值,以探讨《西域番国志》在《明史.西域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宁《西藏赋》、英和《卜魁城赋》及徐松《新疆赋》,作为清代边疆舆地赋的代表,不但是赋作精品,也向来被视为有重要价值的史地著作。但清代边疆舆地赋并不能与地方史志等量齐观,对其学术价值也不宜过分高估和评价。以赋记史,抒发的是一种溥天王土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的西北史地学中,西域是研究热点之一。李光廷的《汉西域图考》是在19世纪陕甘回民起义、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西北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意义的西北史地学巨著。李光廷及其《汉西域图考》,以开阔的眼光、翔实的资料,配以先进的西方绘图技术,图文并茂地对汉代以来西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乃至民俗和宗教等进行了细致考证,为拓宽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的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作者在《西北史地》第1期上发表《西北学的拓荒者之——徐松》一文,主要依据缪荃荪所写《徐星伯事略》和何绍基的诗文,对徐氏事迹,作了初步的勾勒,而对《西域水道记》一书,所涉尚浅。本篇则针对《西域水道记》一书,做些专门的、较深入地介绍,意在对新疆地区之地理的、民族的、农牧工矿业的情况,就清代的历史局面,做出一些分析。此外,对徐松的另两种著作,也做了一定的评介。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中的一则故事和印度民间童话《活了的木偶》故事中虽然人物角色有变化,个别细节有变化,叙述文体有不同,但故事基本情节、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世事记》故事不可能直接影响《活了的木偶》,印度文学对新疆早期文学,包括新疆的民间文学的影响应在16世纪前。从《世事记》可见古代印度文化对古代西域、新疆文化、文学的影响,也说明了新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余三十岁,始得读徐松《西域水道记》。越二年,因教学抵成都,于西玉龙及玉带桥旧书肆中复购得徐氏其它著作,如:《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及《新校注地理志集释》等,欢喜若狂,珍如拱璧。又复读《西域水道记》益觉亲切。解放后,因事过扬  相似文献   

13.
《扬州水道记》历来在学术界评价极高,而《宝应图经》却一直默默无闻。其实,《扬州水道记》中的创见,大多来源于《宝应图经》;而刘文淇则尊重刘宝楠,并进一步扩展了刘宝楠的学术成果,他们都对扬州水道史与历史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袁宏《后汉纪》保存许多东汉时期的原始资料,其《孝殇皇帝纪》中西域史料尚未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孝殇皇帝纪》西域史料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可厘清范晔《后汉书·大秦传》史料之繁杂来源;其二,"本传曰"文句,可佐证《东观汉记》确曾为西域立传;其三,载录甘英出使大秦部分路线,为进一步考证甘英西使大秦完整线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贬谪官员在清代入疆文士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纪昀曾因"瞻顾亲情,擅行通信"被贬至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成为清朝贬谪文士的典型代表。在边疆生活的几年中,纪昀将其所见西域风土记录于文学作品,诗文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新疆进行总体描摹,所描述的西域社会形状出现较多独特性,多言前朝诗人所未言,具有史料学意义。纪昀西域诗文特色鲜明,在创作主旨、托言鬼神狐仙及诗歌体裁等方面皆对后世入疆文人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代边疆重臣和瑛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他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创作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较高学术价值的西域著述:《回疆通志》《三州辑略》《易简斋诗钞》。和瑛西域著述作为乾嘉年间西北舆地学转变期的典型代表,为乾嘉时期之后西北史地的兴盛作出了诸多表率,更为清代西北舆地学的繁荣奠定了一定基础,在清代西北史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文章拟对和瑛西域著述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汉代以前中原汉文化就已传入西域。此后通过屯田、贸易等多种方式,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并逐渐形成"以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母体"的屯垦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成为新疆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为推动新疆文化进步,促进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谐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两汉至南北朝,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可以不用翻译而“通汉语”了。清代,汉语在新疆分布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以《西藏等三边赋》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清一代,边疆舆地赋的创作蔚然大观,其代表为《西藏等三边赋》,突出地体现了征实的性质和特点,与此相联系,向来被视为地理著作。其征实性,不但体现在作者的意识上,还体现在赋作的内容上。其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征实性,原因概略有四:一是与清代地理学思潮的兴起有关,二是受当时学术风气尤其是考据学的影响,三是作者本身就是地理学者,四是作者都亲历过边疆地区。而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贯穿了强烈的边疆意识和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张安福教授所著的《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2011年5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张安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