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商品的售卖问题。马克思说“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资本论》第一卷,1975年版(下同),第124页)但在买和卖的两  相似文献   

2.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的研究对象问题,是同整个《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辩证办法、以及《资木论》的逻辑结构、理论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准确地理解《资本论》开篇的研究对象,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地完整地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一、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或商品流通时,针对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货币,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论断,就是商品——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4页)这一论断,对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对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桥梁”和“纽  相似文献   

4.
<正>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资本论》第一卷,第124页。)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特点时所作的形象描述。长期以来,我们把商品的“凉险的跳跃”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产物,在理论上完全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商品形态变化惊险性的必要,在实践上实行一套以产品经济论为理论基础的统购包销的流通体制,割断了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排斥了市场对社会生产和流通  相似文献   

5.
孙冶方同志提出过一个论断:“我们的人民币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货币’了。”(《经济研究》1981年第10期第19页)我同意这一论断。下面,谈谈我对这一观点的粗浅理解。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且,只有当贵金属黄金成为货币商品的时候,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天然是金银”。(马恩全集第十三卷第145页)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的职能,主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  相似文献   

6.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很明白:“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由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不同,因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产生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第三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本文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任维忠 《中华魂》2011,(5):37-41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观点是其剩余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资本论》全书,在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专门讲《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接着在第二卷、第三卷逐步展开,重点在揭示资本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此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运用他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学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初步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参见《资本论》第一卷,第95页;第3卷,第926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明确地区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参见《马克思恩斯格选集》第三卷,第12页。)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第一  相似文献   

9.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全部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约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的根本因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我国的内外政策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全集》第27卷第339页)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使用的各种劳动范畴多达数十个。从劳动的最一般规定出发,马克思给劳动以质的层层限定,由此形成一个劳动范畴序列。这一范畴序列与《资本论》的逻辑: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相对应,构建了《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结构。 抽象劳动与《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逻辑的起点与劳动范畴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定是同一的。《资本论》逻辑的起点,也就是各种劳动范畴序列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也是闪耀着辩证逻辑思想的光辉著作。因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①因此,研究《资本论》对于研究辩证逻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中,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入手运用辩证逻辑,阐明了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结果。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被表现的时候,商品从相对的静止状态就进入运动状态。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式的时候给我们显示了统一运用唯物辩证法、辩证逻辑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辉煌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时,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在探索剩余价值的源泉时指出,在G—W—G′中,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也不可能发生在W—g′上。“因此,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因此,这  相似文献   

1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刊登的程恩富、李存荣两同志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归属关系》(以下简称《关系》)一文,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4章、第21章、第22章中的有关论述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实质上属于资本家所有的结论。我感到这个结论违背马克思的原意。在《资本论》中,有关雇佣工人劳动力所有权的论述是大量的,它们都明确地肯定了雇佣工人是自己劳动的所有者的看法。如“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工人作为劳动力出卖者和资本家进行交易时,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他只能出卖他所占有的东西,出卖他个人的,单个的劳动力。”(《资本论》第1卷第190、370页)“G——A,从资本家方面看,是购买劳动力,从工人即劳动力的所有者方面看,是出卖劳动力。”“工人作为他个人的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在工资名义下得到一部分产品。”(《资本论》第3卷第928页)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这些论述一般都是在分析劳动力的买卖时进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品的买卖必然涉及所有权。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究竟属于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分析劳动力的买和卖时,明确地说:"雇佣工人作为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资本论》第1卷第190页)同时在论述资本同劳动力交换所具有的特殊性时,马克思又说:"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同上书,第191页)这里,马克思肯定了两点:第一,雇佣工人是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的所有者;第二,雇佣工人让渡的只是劳动力这一商品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因为任何进行商品交换的当事人必须对该商品拥有所有权,所以第一点反映的是商品交换的一般属性;又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买  相似文献   

16.
<正> 马克思的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的。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一部“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299页)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在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补充和阐发了马克思的利润学说,进一步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历史过渡性,从而对马克思的利润学说  相似文献   

17.
“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171页。)本文试图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一般本质、特殊性质的初步探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目标的正确性。一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一般本质是脱离社会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而不是阶级统治。这是我在《从国家和社会团体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区别看国家的本质》(《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中,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国家本质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我为什么不同意把阶级统治和脱离社会的特殊的公共权力都看作是国家的  相似文献   

18.
1 关于什么是民主,列宁指出:“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列宁选集》第3卷,第241页)“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列宁选集》第3卷,第257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享有民主权利的统治阶级以阶级整体的名义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有组织有系统的暴力统治的一种国家制度。所谓国家制度,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确立有关国家本质(即国体)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方面的制度。它与国家同时产生,存在于所有类型国家之中,而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则只是存在于以民主制度实行统治的民主共和国,是国家制度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写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这篇伟大著作中,结合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把平等了解为消灭阶级”(《列宁选集》第39页)的基本原理做了进一步阐述。在当前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加深理解列宁的这些论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代诸多西方学者尝试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并重构《资本论》的潮流,如何理解《资本论》三卷本之间的关系又再一次成为重要的解读对象。大卫·哈维从三大资本积累模型的角度解读《资本论》三卷本,并将第二卷、第三卷作为研究的重心。我们认为,对于三卷本之间关系的理论定位,既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研究第一卷所聚焦的资本生产逻辑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又要回到《资本论》的原初语境,依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完整地理解三卷本所涵盖的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惟有如此,才能推进《资本论》在当代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