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聪六年起,后金之汉官提出一系列攻明的战略设想,要点之一是攻取山海关的计划,兹称“进取山海之议”。本文试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讨论作一研究,对这些计划的军事意义,未被皇太极采纳之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清入关前政治军事史的一些特点。天聪六年时,后金与明于宁锦一线对峙,此情势自天命间沈辽、广宁诸役以来已近十年。皇太极即位初对明取“议和”姿态,同时仍在用兵,制服朝鲜、破毛文龙,围击  相似文献   

2.
沈阳故宫博物馆现藏一批从“后金”天聪时期到“清”崇德时期的信牌。这批信牌,就牌面文字而言,可分为三种:一是蒙文“聪明汗之诏”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皇帝之宝”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其中,除“宽温仁圣皇帝信牌”颁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之后而外,其余两种信牌的名称、年代和用途,说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清太宗”时期作为证件和文件的;有人则认  相似文献   

3.
所谓“丁卯之役”,即天聪元年(1627年)由后金汗皇太极发动的一次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后金以武力迫使朝鲜签订互不侵犯的“兄弟之盟”,它对后金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后金策略列宁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应当研究战前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和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后金汗努  相似文献   

4.
17世纪初叶,明万历年间,以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在我国北方崛起。努尔哈赤平息了女真族内部纷争,在1616年基本上统一建州和海西女真族各部落,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政权。接着便和明朝展开了争夺辽沈地区的战争,于1621年顺利的攻占辽阳和沈阳,建都辽阳,1625年三月又迁都沈阳,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正式称帝,改称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部落贝勒诺彦宰桑的次女,于1625年清太祖天命十年,嫁给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成为清太宗的庄妃,后封为孝庄文皇后,生一子三女,子福临,继承皇位,号顺治。顺治称帝后,尊孝庄文皇后为皇太后。据历史记载,从17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4,(1)
对努尔哈赤称汗迄皇太极称帝前,此政权国号究竟是"金"、"后金"或二者皆曾使用,学界至今仍缺乏共识。得益于近年来大量先清时期资料的刊行甚至数字化,通过首次地毯式地搜找相关满、汉文史料与文物,确认并无任何"后金"曾作为国号之坚实证据,且从查得的百余例官方用法,可知先清时期的国号应始终为"金","天命"也并非年号。  相似文献   

6.
皇太极即位后,针对其父对辽东汉人政策的失误采取了一系列对汉人的调整政策,赢得汉人的支持与拥戴。同时,皇太极又成功地争取了明辽东的辽官、辽将,使清朝获得了明清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彻底摧毁明宁锦防线,得以顺利入关。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辽官、辽将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皇太极在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在十年间巩固了自己的权位,维持并稳定了满族社会的发展,同时迅速扩大了后金政权的控制范围。尽管他多次发起讨论和征询满汉臣僚对于明朝所应采取的攻守之策,他仍然只能尽量适应自己本民族发展的时代水平,不得不受原有习俗、惯例、趋势、欲望、意愿等的制约甚至对抗。在满汉官员的分歧中及时发现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意见分歧,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充分发挥彼此的优长加以权变和利用。皇太极称帝改号,是清朝争夺全国统治权的重大决策,但他却没有接受汉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义原则,而是依然在放纵杀掠的利诱中维持着八旗军兵的攻取强势。明朝实如一棵内里腐朽又遭砍伐的大树,成为败亡之必然。  相似文献   

8.
自清王朝入关至清廷灭亡,满汉民族、满汉官僚间的矛盾是存在的,有时甚至相当尖锐,但有些问题却决非仅是以满汉矛盾所能解释清楚的。由于时人某种民族情绪的激扬,满汉官僚间的矛盾被人为地扩大突显出来。有清一代满汉民族、满汉官员的矛盾不是在加剧,而是在缓和。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国内各民族均处于覆巢之下的民族危机时刻,清王朝内部的满汉官僚,除极少数民族败类外,皆不可避免地走上各民族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内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黄衣称朕,是女真各部统一进程、建州与明朝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后金的建立,有一个从始“定国政”至建元天命的历史发展过程。“定国政”。一五八三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遗甲”起兵,数年间基本统一建州女真本部。努尔哈赤旋于一五八七年(万历十五年),在费阿拉筑城围栅,兴楼台衙署,建统治权力。《满洲实录》载:  相似文献   

10.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关内,农民起义军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关外,后金大军在辽东大地纵横驰骋,锐不可遏。腐朽的明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岌岌可危了。 是年,皇太极四十四岁,继父业已九载,身经百战的经历铸就了这位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汗王。以皇太极为代表的满族新兴地主阶级,不满足称王于东北一隅,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表明了他与明廷争夺天下的决心。五年以后,即崇德六年(1641)四月,明清双方在松锦地区进行决战,明廷几十万大军被击溃,遭到致命打击,残余部队龟缩宁远孤城,其余皆落入清军之手。此次决战的失败使明政府再无力量与剽悍的八旗军相抗衡了。 天聪九年是明清决战前夕至关重要的一年,皇太极审时度势,英明果断,采取了一系  相似文献   

11.
论明末清军对索伦部战争的起因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阿巴海清军对明朝藩属索伦部连续发动了三次战争。结果,阿巴海清军胜了,索伦部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三族联军败了。时间虽然过去了三百四十多年,但是,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及其后果,确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战争的起因 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儿哈赤死去,皇太极阿巴海即位。明崇祯八年(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九年(1636年)收后金为清。从此,阿巴海主要向明朝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同时,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三年(1640年)、十六年(1643年)向明朝藩属索伦部发动了掠夺性战争,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三族人民推进了深重灾难之中。  相似文献   

12.
清代二百多年对蒙古族的统治,以喇嘛教对蒙古的影响最为深刻。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元、明时代。清代不仅使喇嘛教盛行于蒙古,而且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进而起到支配的作用。因此,清代的喇嘛教政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清朝入关前的喇嘛教政策 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已由蒙古传入满州。据辽阳莲花寺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文记载:1616年(天命元年)前后,西藏僧斡禄打儿罕囊素法师“不惮跋涉,东历蒙古诸部,阐扬圣教”。清太祖努儿哈赤为了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诸部,对于法师“敬谨尊师,倍加供给”,1621年(天命六年)8月法师死去,太祖为他修建宝塔。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归附日众,他继续采取优礼喇嘛教的政策。对于前来的西藏喇嘛,如卫征囊素喇嘛,巩格林臣喇嘛等,均“赐宴赏赉有差”。1634年(天聪八年),皇太极平定了林丹  相似文献   

13.
传国玺象征皇权。1368年元惠宗携元传国玺北徙沙漠。元传国玺“制诰之宝”传承于北元孛儿只斤氏诸可汗手中,历时260多年。北元察哈尔正统可汗、元惠宗15世孙,北元末帝林丹汗于1634年兵败殁于青海大草滩;次年其子额哲将“制诰之宝”献给后金皇太极。元传国玺传承始末证实元朝延续政权之历史过程,不应以1388年为“北元”之终结。  相似文献   

14.
<正> 《九歌》称九,而现存《楚辞》之《九歌》却分明十一篇。对于这个矛盾,《楚辞》学者们提出过种种解释。例如[汉]王逸以“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之类玄理搪塞(朱注则存疑); [宋]姚宽《西溪丛话》以为文体,“歌名九而篇十一者,亦犹《七启》《七发》,非以章[数]名之类”,但即如《七发》亦与“七”有关(《文选》李注谓“以七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明季镇守辽东的守边大吏,明督师袁崇焕实不愧为意欲逐鹿中原的后金的一个无法突破的坚固障碍,因袁调度有方,指挥得当,才使得后金几次大举寇明无功而返。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忧愤而死;皇太极也折戟京师、铩羽而归。就是这么一位似乎能挽大厦于将倾的传奇人物,竟被崇祯皇帝磔杀于危难之际。崇祯这一决定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个中原委又是何如?史家对此论述颇多,在此谨据所掌握资料表一点管见。袁崇焕之死,祸根最早当源于崇祯元年的“平台召见”。当时,“(帝)召廷臣及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皇太极称帝后,面对社会经济一度凋敝的现实,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提倡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安定了人民生活;为了缓和满汉民族间的矛盾,笼络汉族的官将和知识分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废止了“八家共理国政”的政治局面。文章以充分的事实,论证了皇太极本人颇有胆识,能顺应历史潮流,对促进满族社会的发展和清王朝的建立,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明廷传统的敌视后金的政策,崇祯皇帝多次峻拒皇太极的和谈、互市的倡议,都是错误的。认为杨嗣昌主张对清行款是鉴于当时清强明弱的形势而提出的一项可行的政策。它是张居正封俺答为顺义王的政策的继续,绝不同于南宋对金的割地、称臣、纳贡以求得屈辱的苟安。杨嗣昌的建议如果实现,减免征发,将使人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缓和阶级矛盾;也将改善汉、满民族关系,促进东北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文章不同意视与清和谈为“阴谋对清妥协”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满文老档》中记载天聪二年(1628)三月廿五日,皇太极收到的王子登从皮岛捎回的信(载日本东洋文库译本《满文老档》太宗1,151—157页),其前半部与后半部内容不衔接,时间相距一年,据考订发现,应是两封信。后金(清)镶黄旗副将王子登,于天聪元年九月下旬被后金汗皇太极派往皮岛,诈以逃回明朝官员的身份,为后金刺探情报,并以所谓“停战议  相似文献   

19.
1.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 此列二句,牟译与周、赵二译有根本的差异。牟译是:“根据自然之道可以阐明深奥的事理,使不明显的自然法则明显起来。”看起来好似最切近原文,上句连语序都丝毫未予调整。但是,这样译却产生了逻辑上的问题:神道、天命自身就是深奥微妙的,何以还能阐“幽”显“微”呢?自然之道可以阐明事理,自然法则却又并“不明显”,二者实为一体,这个矛盾又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朝鲜仁祖(李倧)实录》:“二年(天启四年)五月乙卯,毛文龙标下将官易承惠遣兵招谕辽东千山寺僧祖宁。祖宁率寺僧二百余人,真(?)(女真)一人,骡马二十余匹渡江。”按其时千山早属后金,祖宁以方外而响应抗敌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