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从满族氏族精神的建构、本习的定位及祭祀的变化三方面来看,八旗制度虽然凝聚了满族,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氏族精神,使汉文化更容易渗透其中,进一步促进满汉的"涵化"。  相似文献   

2.
八旗与绿营,作为清朝的经制部队,因民族属性不同,在补用范围和选任方式上各异.但从清初开始,就有旗员充任绿营武官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本文按高级、中级与低级官员三个层级,分别论述其不同的补放方式,探讨清朝皇帝与各级行政机构在选任权上的划分.同时量化统计旗员补用绿营各级武官的比例,探究旗员补放绿营武官的成因,揭示统治者对绿营的统治方式,以及时代的兴衰对武官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论述了青州满族的历史概况及诸问题,并通过实地考察,对今天青州满族的民族意识、人口、经济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广州世居满族是清政府由京津地区派驻广州的驻粤八旗兵的后裔,是广州市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移民广州到辛亥革命之前,满族官兵及其家眷一直生活在"满城"之中。通过梳理官修文献、民修文献和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广州满城的区域与人事设置和管理制度。"满城"的存在使广州世居满族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广州进行文化重构,促就其国家认同强大,族群认同未被激发的认同不平衡状态,是造成他们辛亥革命后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俄罗斯极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生活着一些人数很少、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都颇具特色的土著民族,包括涅涅茨人、埃文基人、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那乃人、楚科奇人、多尔甘人、科里亚克人、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克特人、萨阿米人、伊捷尔缅人、恩加纳善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埃涅茨人和阿留申人等25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近20万人。在这一地区跨界而居的民族主要有俄罗斯人、朝鲜人、那乃人(赫哲)、奥罗奇人(鄂伦春)、埃文基人(鄂温克)、满族人、蒙古人、达斡尔人、爱斯基摩人等,这些跨界民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关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在祖国东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布特哈八旗进行管理,实行这种制度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布特哈八旗的建立时间、实行八旗军政制度的原因、布特哈八旗的特点及其对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吴琼 《世界民族》2011,(3):11-20
土著民族是当今世界上的弱势群体,其生存与发展权利受到广泛关注,从法律上对其进行保护也在不断完善。早在15世纪土著民族就已进入了国际法的视野,但当时传统国际法的领土取得理论却为欧洲殖民者侵占土著民族的土地提供了"合法"的外衣。第一个关注土著人的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两个专门针对土著民族的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二战后,在联合国体制下国际人权体系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为土著民族的权利提供了另一层面的国际法保护。由此,有关土著民族的普遍国际法得以形成。上世纪90年代来,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促使土著民族普遍国际法朝着深度和广度迈进。  相似文献   

9.
在解决土著民族问题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具有代表性,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土著民族政策.本文着重阐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在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土著民族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由来以及对土著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族关系问题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关系问题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交往时因涉及民族利益或民族权益而产生的矛盾或不和谐问题.它涉及一个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或权益,带有全民族性质,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或权益而进行的关系协调的反映,实际上是民族交往中的利益矛盾或权益分配不协调.民族利益或权益的非均衡和谐是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质是包含民族利益或权益在内的民族文化失衡.解决我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中的非和谐因素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2.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也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平等的语言文字政策,促进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4.
试析方略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通过有关方略的研究,可以了解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既有比较开明的一面,但也有民族歧视的言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考证三姓名称的真实来源,对于地方志并根据志书资料由诸多专家、学者得出的三姓形成诸说提出质疑。文章认为三姓是在康熙朝赫哲族旗籍化过程中,旗文化与赫哲族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是三姓即前三姓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赫哲豪族姓氏处于辅助地位。三姓形成与赫哲诸姓豪族早来、后入此地无关。  相似文献   

16.
清末广西的民族关系超越了国内的范围,不仅突出了政治领域内各民族的互相协作,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也在心理上使各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得到升华,实现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初 ,由于沙俄的入侵 ,黑龙江流域索伦部的鄂温克人南迁到嫩江流域。清政府将嫩江流域的鄂温克族编旗设佐 ,由布特哈衙门管理 ,令他们披甲驻防、贡纳貂皮、进行渔猎牧垦。在与满族、汉族及达斡尔族等的交往过程中 ,嫩江流域鄂温克族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鄂温克族精于骑射 ,清政府常常抽调他们出征作战 ,于是“索伦劲旅闻天下”。长期征战虽然给鄂温克族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但他们在清代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进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广西,由于受社会性质变动的影响,宗教问题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些转变概括来说,具有如下四个特点:“洋教”大举侵入,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民教冲突尖锐,教案时有发生;传统宗教仍然存在,并有区域性的兴盛;民间信仰异彩纷呈,参与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原因,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模糊不清,因此,本文对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作一历史考察,并探讨了影响青海藏族人口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