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SOM网络的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原动力,旅游需求区域差异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本文将旅游需求差异分析转化为分类问题,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进行聚类,选取7个反映旅游需求发展情况的特征指标,将39个城市聚为6大类,最后分析了6个类型各自的旅游需求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于旅游需求的预测一般均是采用单一预测方法,然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各单一预测方法往往不能囊括旅游需求的全面有效信息,从而大大降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需求预测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优化组合预测方法对天津市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规模加以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较其他各单一预测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权重值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方法会获得更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种旅游需求多因素动态粗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旅游业来说,需求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游客人数的多少,旅游接待地可相应确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模,因此对旅游需求进行预测是很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粗糙集理论,提出了一种旅游需求多因素动态粗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是最具潜在需求的、最活跃的要素,是旅游者自己主动的选择,其弹性空间非常大。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旅游商品作为提升当地旅游综合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四川近几年的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虽然在逐步增加,1998年到2003年的旅游总收入从126亿元增加到421亿元,增长3郾3倍,平均增长率高达27郾3%。但旅游商品的开发非常薄弱,旅游商品外汇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国内旅游收入中旅游购物占的比例也较小,2003年购物支出仅占14.8%。据国际经济惯例,世界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可达…  相似文献   

5.
今年上半年全省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繁荣兴旺景象.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再创新高。  相似文献   

6.
2006年山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呈现新的变化,对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稳步增加。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与山东省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全省实现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双丰收,国内旅游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旅游者暴露在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旅游花费支出是旅游目的地最有经济意义的一项指标。文章选取西安这一传统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十一"国内游客为研究样本,基于游客个人社会信息和此次出游相关指标,综合探讨了游客花费开支状况。基于虚拟变量回归构建了西安"十一"国内旅游花费模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内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内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国内旅游年人均出游率指标建立本底趋势线,据此分析并预测中国国内旅游总体发展趋势.依据本底趋势线发现了中国国内旅游"缓台阶"式的基本发展趋势,估算出1989年政治风波和2003年"非典"危机对中国国内旅游造成的损失,并对中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内旅游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我省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活“黄金周”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我省“黄金周”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黄金周旅游近五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春节”、“五一”两个黄金周,全省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6000多人次,旅游创汇850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接近4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1亿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法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间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逐渐增强的走势,但总体差异显著;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在不同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高低集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空间背景对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由来已久.最早有组织的旅游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人组织的城市居民乘火车到乡村观光、娱乐、休闲。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模式包括为五种: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园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对其他行业的依托性也很高。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刺激消费需求,而且是扩大本地区的国内国际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潜力大,又适逢国家实施西方大开发战备的大好时机,旅游业作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一定要踏准市场节拍,推动全省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实现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旅并进”的良好局面,本文对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英 《贵州统计》2002,(1):42-4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国内旅游已成为旅游经济中一个重要增长点。为了掌握贵阳市国内旅游市场态势,贵阳市城调队受市旅游局的委托,从2001年6月份至9月份分别对我市主要旅馆、宾馆、饭店住宿设施及5个景点的游客进行了“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此次共调查1000次游客,其中在住宿设施调查700人(非涉外饭店500人,涉外饭店200人),在五个景点(黔灵公园120人、花溪公园100人、红枫湖50人、天河潭20人、香纸沟10人)调查300人。调查内容包括国内游客的交通、住宿情况、逗留时间、游玩娱乐、花费、综合评价、感受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资料,本文拟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在筑期间的各方面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整体布局,合理安排以及为今后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谭丹 《统计与决策》2016,(15):91-93
针对旅游需求预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区间标度的旅游需求组合预测模型.为克服旅游需求预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区间数时间序列的旅游需求组合预测模型,利用最优原理构建了基于区间数的旅游需求组合预测模型的组合权重确定方法,给出一种快速确定区间型旅游需求组合预测模型的组合权重计算公式,实证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情》2015,(1):30-31
国内旅游形势较 好2014年1~12月,四川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35亿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38.34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成都接待国内游客人次达到1.84亿人次,同比增长20.%。乐山市、凉山州和南充市3市州突破3千万人次;雅安市、资阳市、广安市和巴中市3市州增幅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旅游业是由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个部分组成的.入境旅游的总人次数可以通过汇总住宿设施的相关接待数据得到,而国内旅游统计的数据主要依赖于抽样调查,实施的难度比入境旅游统计大.目前的国内旅游统计并非白纸一张,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开展此项工作,只是进展不一.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上半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进一步繁荣,初步显现出四川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451.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7%,超过“十五”期间四川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4.9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游克服了九黄机场停航和世界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接待入境游客41.3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833.32万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9.5%和14.7%;接待国内游客8746.7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41.8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4.1%和28.3%,分别超过“十五”期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幅4.6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5.4…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实施和深度推进,海南旅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逐步向旅游方式多样、游客花费多元及旅游住宿多选等方面转型,旅游规模加速扩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300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4.04亿元,同比增长25.8%。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更加凸显了旅游统计的局限性。我们传统的旅游统计工具仅仅考虑了旅游的需求方面,忽略了旅游的供给层。这样的旅游统计仅能直接统计得到旅游业的经济收入,而关于旅游业的前期成本却得不到直接有效的控制,也就不能客观计量旅游活动的产出;而且,由于没有供给方面的数据,旅游统计就只能在旅游业内部比较,无法与其他行  相似文献   

20.
《统计与咨询》2004,(1):27-27
据省假日办统计,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刽 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二驯4万人次,旅游咧入14,4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ZOop? 刀%。接待入境旅游者互129人、旅游创礼 犯5.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羽 春节黄金周旅游简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