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国际战略大思路,是对冷战后国际事务的战略大谋划,是对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大设计.新安全观是指导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处置安全问题的一种思维意识和行为准则,为使这种思维意识和行为准则转化成具体实践,需要有一整套运作机制,而国际安全新秩序就是将新安全观落到实处、统筹各种运作机制的必需载体.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以新安全观为主导建立国际安全新秩序的进程已经启动,并正将国际安全秩序引入健康、稳定的新轨道.  相似文献   

2.
张忻  孙健 《学术探索》2007,1(2):84-87
江泽民同志论述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核心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倡导世界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和标本兼治等五个方面,构成了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入研究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努力把握江泽民同志分析、应对国际形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安全观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以及在全球化浪潮和非传统安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实践中,中国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全观,为世界新安全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新安全观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以及在全球化浪潮和非传统安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实践中,中国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全观,为世界新安全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府以实现人类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己任,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这种新安全观,在内涵上,强调安全的综合性和实现和谐的迫切性;在目标上,强调寻求共同安全与共同繁荣;在实现途径上,强调以协作求安全与和谐;在根本措施上,强调共同发展是安全与和谐的基础。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构建和谐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德胜 《阴山学刊》2005,18(3):73-76
冷战结束以来,安全观念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国际安全模式,以适应冷战后的新安全环境。中国新安全观是一种摒弃传统的冷战思维,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安全观念,它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成功的外交实践证明了其自身科学性与正义性相统一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必须正确判断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走向 ,清醒地认识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需求及国家安全结构中的内在矛盾。确立新安全观的基本理念 ,在营造国家安全屏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 ,构筑保障国家安全的综合战略 ,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新特征.在意识形态基础上,以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为重要内容的新国际主义、逐渐减弱的民族主义和外交政策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添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传统.在根本战略纲领上,致力于成为世界强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成为大战略指导,经济外交、周边安全以及战略上的"创新适应"愈益明显.在当前和今后挑战方面,中国必须在国家大战略框架下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培植软实力,处理好国际国内的诸多严峻两难.  相似文献   

9.
曹峻 《学术论坛》2005,(8):28-31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当今世界,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在江泽民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呈现出新趋向,并成功地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刘艳萍 《阴山学刊》2005,18(1):60-64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是新安全观产生的重要前提,"综合安全"与"合作安全"是新安全观的合理内核,二者集中体现新安全观的"新"的含义。首先为安全问题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其次突出了非传统安全的新地位,最后顺应了人类发展的新趋势。针对新安全观各种置疑作者旨在阐明倡导新安全观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