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手册》(Tibet:A Handbook)是赫尔马特·霍夫曼(Helmut Hoffmann)编纂的一部综合介绍西藏地理、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经济、文学和艺术等的参考性工具书。本文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并对其做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院乔根锁教授的新著《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2004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二章,23万字。该书是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成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对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宗教哲学予以宏观的审视,并通过对藏汉传统文化的比较展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岁月和内在意蕴,凸显了西藏文化及其哲学的内在结构与主要特征。该书“文化卷”中,宏观地对西藏文化的发展流变、主要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作了整体把握;“哲学卷”中,以西藏宗教文化的核心——宗教哲学为焦点,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论和…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印度历史的重心,使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古印度先后产生了拜物教、吠陀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使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并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雕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藏宗教概说》是我院民族理论教研室编写的介绍西藏宗教历史和现状,分析西藏宗教问题,宣传党的宗教政策的一本通俗读物。全书计十章,约十二万字。现选载该书的第四章(有删节),概述西藏佛教各派系(格鲁派除外,因另有专章介绍)的源流及其特点,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在庙产兴学和破除迷信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地征用庙宇.但与此同时,清末和民初都保护了一部分庙宇.清末只保护祀典庙宇,民初则只保护宗教庙宇.这个变化既是政治制度变化在宗教领域的直接反映,又是宗教人士不断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诗人叶芝尽管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但他对世界主要宗教思想的理解与吸收却成就了其诗歌创造的主要源泉和思想基础,形成了影响诗人作品的独特宗教意境,其中,来自印度宗教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而成功。诗人虽未受印度宗教教义的严格引导,却仍能取得对它们进行独特阐释的艺术视角,并以此凸现灵魂与主观真理在宗教和艺术中的永恒性。在诗人的眼里,正是这样的永恒性主题才真正造就了生命意义和宗教关怀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汉藏史集》是研究元代和明初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的藏文资料,但是关于该书的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stag-tshang-rdzong-pa-dpal-vbyor-bzang-po)的记载很少,不为学术界所知,影响了对该书的研究的深入。本文通过对元末明初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的分析,探讨班觉桑布生活的历史环境,再结合藏文《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的记载,考证出班觉桑布即是该书记载的嘉乔贝桑穴skyabs-mchog-dpal-bzang雪,在宗喀巴推动“宗教改革”的初期,是宗喀巴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对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准备工作有相当的贡献,在当时的西藏佛教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正> 在西藏,佛教传入之前,奉行的是土著宗教——本教(又称为黑教)。关于它的产生,国内外藏学研究者各持己见,国外著名的藏学家霍夫曼在他所著的《西藏的宗教》中明确提出本教是萨满教在西藏的表现形式,法国藏学家石泰安在《西藏的文明》中认为,在西藏所奉行的本教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传自印度、伊朗等地的外来宗教,  相似文献   

9.
姜芃 《山东社会科学》2013,(1):74-87,189
作为意识形态,宗教的产生既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相联系,又有文化上的继承和渊源.藏传佛教也不例外.西藏的地理位置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其佛教的输入源泉(特别是后弘期)主要来自印度,因此,藏传佛教与生俱来就带有印度佛教的胎记;另一方面,西藏之所以能够接受印度佛教,也与其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以及藏族当时的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4,(1):104-105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为“印度和中亚篇”和“中国新疆篇”两大部分 ,概括论述了佛教发源地———印度到中国甘肃以西古代称为西域的广大地区的佛教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信息含量比较高。书前刊有彩色图版 3 3幅 ,包括印度、中亚和新疆的壁画、雕塑的精品 ,帮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该书是这一范畴里研究著作中的优秀之作 ,它的出版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佛…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6,(9):122-129
除了到西藏游历以外,穿过西藏到尼泊尔和印度旅行是现在的一个旅游热点,从西藏出境,经陆路或者坐飞机到达这两个邻邦,一路风景、美食什么都不缺,更重要的是会得到一种陌生的体验,浓郁的宗教氛围理是会带来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14.
民俗传播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透视西藏节庆民俗传播。文章认为西藏节庆民俗涉及所有的传播类型;西藏节庆民俗的独特性在于深受宗教影响,成为艺术传播的载体,在传承中变异;西藏节庆民俗传播的影响因素有原始宗教、苯教和藏传佛教、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化和商业化。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14日,达赖喇嘛不顾历史定制,破坏宗教仪轨,否定中国中央政府在班禅转世问题上的最高权威,公然在印度擅自宣布西藏一名儿童为“班禅转世灵童”,他的这一行为,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坚决反对。下面,我们从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两个方面看看达赖擅自宣布班禅转世灵童这一行径之非法及其政治图谋。关于历史定制清朝治理西藏,多次制定章程,对西藏的政治、宗教、军事、外交、财政、贸易、税收、差语等各种制度,均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定制。在这里,我们只介绍有关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西藏经济发展关系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搞清宗教在西藏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宗教政策和正确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引导宗教向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使宗教在促进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正面的能动作用。在丰厚的宗教资源面前,要对其因势利导,这是西藏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西藏宗教问题,是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因为西藏宗教具有我国宗教共有的“五性”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还由于西藏宗教的特殊性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藏宗教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西藏历史上宗教势力极为强大。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宗教寺院控制和垄断着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庞大的寺院集团,数量众多的僧尼,几乎全民信教的民众,使西藏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带着…  相似文献   

18.
佛教艺术,顾名思义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兴起、发展的,它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为宣传佛教教义服务。西藏佛教艺术也与西藏怫教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其内容、技法、颜色等,无一不与佛教教义相联系。吐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经过与西藏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吸收、融合,佛教终于立足于高原。随着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为代表的西藏佛教寺院的兴建,佛像、壁画等佛教艺术也应运而生。当时,唐朝的两位公主带去内地的能工巧匠及各种技艺,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的大量佛经译成藏文,其…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农牧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从西藏实际出发,对西藏的寺庙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民主改革,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寺庙民主改革的成功实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姜玉洪  李晓航 《北方论丛》2007,1(2):105-109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总代表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印度文化是独特的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内省性、极大的包容性,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密不可分,宗教哲学是印度文化的灵魂。印度文化是印度人的生存方式,是印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运行机制。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将使印度文化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