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兵马俑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写实的,精细而准确;汉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是夸张变形的,大气且简练。二者的艺术风格差异明显。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的形成包含了民族心理因素的成分,其真正的根源在于对古代“胡人美术”造型语言的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西汉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与中原传统的造型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显现出较少的艺术传承性。该文拟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例,从题材、摆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西域欧亚草原石刻对西汉墓前石雕造型观念的影响,说明西汉在平定匈奴、外通西域的过程中,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欧亚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石雕风貌。  相似文献   

3.
竺柏岳 《中华魂》2014,(8):56-57
正春阳的光芒投射在柳絮吐穗、麦苗葱绿的关中平原上,我与妻子在外甥女婿的陪伴下,驱车拜谒西汉名将霍去病墓。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城东15公里的汉武帝刘彻墓——茂陵东500米处,属于茂陵陪葬墓之一,  相似文献   

4.
当二十世纪以法国和苏联为主的雕塑体系先后被引介至本土时,中国古代雕塑由于自身原因,其审美取向和评价体系近乎全盘西化。不过,将雕塑实践回归传统审美语境的探索并未止步。数十年前,写意雕塑概念的提出使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通过对传统美学中有关写意理论的梳理,进而重新观照中国古代雕塑,以期阐述传统美学对写意雕塑在风格形成方面的建构,从而引申出中国当代雕塑立足于写意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历史悠久,融汇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随着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及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发展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其中不同时期的动物雕塑其文化特点及艺术特征区别较大。通过分析传统动物雕塑艺术的元素构成,了解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从艺术表达的维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内容,进一步从多元化视角传承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西方古代美术意识的对比中,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从形成秦汉"大文化"的背景中,看构成中国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的哲学理念,探讨霍去病墓前石雕所具有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于传统雕塑的态度,中国雕塑界基本有三种表现:即自觉型、盲从型和否决型。对中国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借鉴性和时代性特征。认真审视中国传统雕塑,并给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是今后中国雕塑事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传统雕塑受书法的影响很深,并因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是,中国雕塑在此影响下也存在着五点不足:缺少对人体的关注、精神强度较弱、物质感不强、缺乏对光的研究、空间表现不完整。我们必须重视这些不足,才能把中国传统雕塑放在合适的历史地位上。  相似文献   

9.
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有着重要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在科学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的浪潮中,岭南的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同样不可避免地经受着考验。因此,对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以及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研究亟需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梳理。而民族文化内趋力(世俗性、艺术性)和民族文化选择机制(祖先崇拜仪轨)的研究方式应该成为佛教雕塑艺术的基本研究方式,三者水乳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俗性内趋力体现了祖先崇拜仪轨的内容性因素的基本趋向,艺术性内趋力则体现了祖先崇拜仪轨的形式化因素的基本趋向。其中纹饰、伪经、菩萨女性化造像的变化体现和促进了这种艺术融合趋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并且受到古代绘画的影响,古代雕塑尤其是佛教雕塑更是体现了古代绘画的种种特点。本文简单阐述一下这些特点,以期从绘画的角度欣赏中国古代雕塑。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表明,古希腊雕塑由于其社会和文化功能的需要,绝大多数都是着色彩绘的。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这些雕像的色彩大多丢失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单质雕塑的出现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古代艺术的一种错误认识之上的,而这种古典趣味的规范一旦形成又对后来人们的雕塑观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雕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氏族公社的繁盛时代。任何时代的雕塑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脱离不了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当代雕塑作品在融入时代新元素的同时,因传统文化元素的介入,而增加了深邃的底蕴内涵,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中的赑屃形态变迁,皇家舞乐与景观艺术中的赑屃位置的研究可知,只有通过对传统景观雕塑的"充分认识体会,学会沿革发展",不断与时代磨合去粗取精,将"意味"与"形象"结合起来持续发展,才能重塑东方当代景观艺术在世界景观体系中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王畅 《东方论坛》2003,(1):58-65
佛教艺术也像其它宗教艺术一样,是以神为本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演绎中,由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变化,以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佛教艺术的创作者的理性创造和人本主义情结,佛教艺术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人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世俗化.人本精神自然地、不自觉地乃至自觉地进现、强化甚至稳固、发展.这种情况到了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塑罗汉像,充分体现出在佛教艺术中人本精神从神本主义的回归,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气韵,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与神性并无矛盾的人性与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16.
菲狄阿斯是希腊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堪称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本文对菲狄阿斯艺术思想及艺术创作的表现题材、艺术技巧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风景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我们称为山水画,山水画,又称"山水".是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表现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完善的成果.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这种表现贯穿在中国山水画的一切方面.山水画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我国山水画发展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魏晋六朝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渐发展,但多作为人物画背景.到隋唐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以萧龙士的大写意花鸟画为例,阐述了"写意精神"的涵义,强调"写意精神"是龙城画派写意花鸟画的灵魂。只有重新认知写意花鸟画中人文精神的审美价值,加强笔墨功夫的锤炼,才能使龙城画派的"写意精神"得以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法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不到三千字的短篇小说。然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却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小见大,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鲜明地体现出重大的思想意义,而《最后一课》正是短篇小说这一特色的出色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