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的经济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即认为治理国家不在于富裕或贫穷,而在于是否公平、是否安定;也不像法家那样“重农抑末”.而主张“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富为人间正道;各行各业都应该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此四个方面构成了荀子经济思想的特点.尤其是他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光辉思想,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现在把它敷衍成文,将有利于我们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从仕到隐大致走过了努力求仕、欲罢不忍和坚决退隐这样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期间诗人的心境也是处在一种矛盾苦闷当中,而只有到坚决退隐之后,诗人的心境才趋于平静.他的行役诗较好地反映了其走向归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揭示出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自由人格追求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慧刚 《船山学刊》2011,(2):129-132
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但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世说新语》却只字未提陶渊明,这不禁让人感到诸多遗憾。事实上,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魏晋风流的具体表现。加以比照。就会发现,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是有所背离的。他之所以没有被选入《世说新语》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不符合《世说新语》的选入标准。当然,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身上难免会有一些魏晋风流的影子,而且,陶渊明所追求的“真”与“自然”对魏晋风流“佯狂”的表现缺陷有所补充.其三教融合的思想也纠正了魏晋名士玄学人生观的不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陶氏家族传统的建构与传承 --从陶渊明《命子》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建构和传承陶氏家庭传统是陶渊明思想、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家庭传统观念对他的价值选择和人生归依有重要之影响.<命子>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所建构的家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胡耀震 《江汉论坛》2004,(11):109-111
今本<陶渊明集>的篇次,大抵都是承萧统所编<陶渊明集>而来.萧统编成该集,为之作序,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四月他病死前,并且不早于前一年的正月.萧统<陶渊明集序>推崇陶渊明,而他的创作并未显现陶渊明的影响,正说明萧统爱嗜陶渊明文风,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萧统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化陶渊明的文风,创作出相似风格的作品.萧统编<陶渊明集>时正惭慨埋蜡鹅事的闯祸失足,失爱于父亲梁武帝,忧虑自己太子的地位被夺去,在极度矛盾苦闷中努力寻求解脱.古直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关于萧统<陶渊明集序>写作时间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葛琳 《社会科学论坛》2007,4(16):183-18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对于咏史诗主题、思想、体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首先,陶渊明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咏史诗中大量歌咏"隐士"和"贫士",为后世树立了写作典范。其次,通过咏史诗的创作,挖掘和拓展了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推动了由"立功"向"立名"的转变。最后,他完善了咏史组诗的篇法和章法结构,为后世的咏史组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陶渊明一直以平和、恬淡的隐逸诗人形象立足于中国文坛,并成为众多文人学习与效仿的楷模.可以说,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稳固不变的,但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却以一种他者的眼光,从陶渊明的作品文本与创作行为出发,为我们分析了其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焦虑与意欲成名的隐秘心理.本文即据此剖析了隐居后的陶渊明写诗背后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