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同步思维活动,教师的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式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最感困难、最容易产生错误的概念、推理以及运算技巧等方面,做到了如指堂.掌握实质,运用自如。这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就此目的,教师已归纳运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直接法等。这些方法都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能力,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如今,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教程,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276~277)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逐步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教学中的启发式,即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学生认识,增强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式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发展,因而课堂提问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提问法也叫谈话法,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提问法古已有之。古人创造“学问”一同,就表明了问的重要性,强调求学必须既学又问。孔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明了中国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其中包括启发式教学原则产生的渊源,教师在什么情境下才可以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两种主要方法:譬喻法和问答法,以及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造成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 ,通过“启”和“发”去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但就现状看 ,45分钟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仍是十分重要的。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思维上路 ,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 ,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以…  相似文献   

6.
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重大问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启发式教学的一点体会.首先,启发式教学不能“满堂灌”所说的“启发式”,就是启发学生紧跟着教师的讲解过程积极思维,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一节课50分钟都占满了,学生哪有时间去思考呢?“满堂灌”即使再生动,甚至象讲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也不能算是启发式教学.所以,国家教委多次提出,要废除“满堂灌”、“添鸭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启发式”是教师适用各种手段后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采用“满堂灌”式至少对有些课程效果不见得好.改变“满堂灌”式,教师要突出重点难点.有些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教师不要一讲到底,应尽量启发学生思考:加强课堂提问,注意提问质量、提问方式;很多课可以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练习题的内容应广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鼓励学生提问题,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运用“启发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有效形式,也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目前课堂教学中最盛行的课堂交流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们积极回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启发式”教学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创设“愤”、“悱”情境。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而着眼点往往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上。这种“谈话式”的提问,看起来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提问?怎样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研工作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体现这种有机结合和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首推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不应仅仅理解为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应视为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它的精髓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说,凡是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启迪其智慧,训练其思维的种种作法均可叫启发式教学法。1 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1.1 “引起”。每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要做“引起”…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他要求教师“举一”,学生能“反三”;这实际上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生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国的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研究教法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听课,积极主动地发言,兴致勃勃地做练习、写  相似文献   

13.
河海大学力学教学基地督导组通过听课、分析与总结,对启发式教学的有关做法形成了几点见解,对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及要点进行了阐述。启发式教学的要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教学手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提倡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这个主体达到教学目标。启发式教学法必须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渗透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不易为教师所把握。本文从计算机通信网课程中一个趣味实验的设计和实践出发,探讨该实践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提出教师创设一个趣味性强、直观、可操作、具有弹性空间的场景是引导学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发现式教学法(又名现代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简称发现法或探索法.发现法是中学教学中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由美国J·S·布鲁纳于50年代末期提出的.他认为: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应该在教师的启迪下,让学生亲自探索事物,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主动的发现学习.这就是发现法的精华所在,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年级组教研活动时,一位化学教师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说他在阅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96年1—2分期曹静同志写的《浅谈初中化学的启发式教学》一文时,发现就有与他相同的观点:“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施教方法”。笔者对此有如下不同看法,愿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7.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主要是借助启发式的提问。所谓启发式提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激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通俗地讲,“启”,就是用脑子“想”;“发”,就是用语言讲。因此,教师只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发展。一、启发式提问,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35-135
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以后,《学记》提出“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 ,而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或教学的根本方法。启发式的实质是指 ,在教师的引导、启迪和激发下 ,学生处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它要求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简要探索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徐玲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那些违背教学规律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提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不在形式,而在其实质。如有的教师讲课常常采用“是不是”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