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北宋汴洛都城文化浅析马华民洛阳、开封都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在我国历史上,洛阳被誉为“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阃域中华”①的九朝古都。开封先后也是七朝古都。清代顾祖禹谓“四通五达之郊,兵法所称衢者是也”,故“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③洛阳、开封在...  相似文献   

2.
刘锴 《社区》2011,(17)
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26岁时离开洛阳而仗剑四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洛饮食文化。以至于这些年来,我虽人在他乡,却始终忘不了家乡洛阳的小吃——我固执地认为:洛阳的小吃最地道、最勾人肠胃!  相似文献   

3.
刘锴 《社区》2011,(25):51-51
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26岁时离开洛阳而仗剑四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洛饮食文化。以至于这些年来,我虽人在他乡,却始终忘不了家乡洛阳的小吃——我固执地认为:洛阳的小吃最地道、最勾人肠胃!  相似文献   

4.
江陵名列中国第十大古都楚草日前,上海古籍出版社郑重推出《十大古都》一书,首次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与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沈阳、大同并列为中国十大古都。江陵历史上曾先后为楚都郢、临江国都、齐和帝都、梁元帝都、后梁都、萧铣帝都、唐...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禀赋与特色亮点的集中反映。在古都文化场域之中,"华夏之源""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发展,彰显着洛阳独特的城市意象。建构"五都荟洛"文化景观,将会使洛阳成为富有中国特质、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共同体关系,打造洛阳文化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与创新华夏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6.
洛阳古都研究在学界向来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古都研究成果丰富,精彩纷呈.从学术史角度比较全面地总结和评述这方面已有的学术成果,指出其不足,对洛阳古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梅奇景     
颜东 《山西老年》2009,(4):48-48
牡丹洛阳的四月在牡丹花中度过,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都被牡丹所淹没。秦黄魏紫的牡丹,仪态万千的牡丹,任群芳妒的牡丹,敢抗旨不遵的牡丹,铮铮傲骨的牡丹,甲天下的牡丹,你不是被女  相似文献   

8.
河图洛书并非天书,而是中华文明史上两部渊源有自的杰作。河图洛书之所以能把天文、地理和人事间的万事万物都涵盖其间,应是中华先民术数崇拜的产物。古代的河洛地区、京都洛阳和河图洛书,都可简称为“河洛”。这种名称的混同和内涵的牵连,不但说明河图洛书发祥于古都洛阳,而且还说明它们既是河洛文化的产物,又是古都洛阳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近年来,夏都斟(寻阝)。商都西毫和西周国都雒邑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都证明此言可信。洛阳作为中国古都中建都最早、历史最久的都城而闻名于世。可是,至今有的论文和著作仍回避这一历史事实。如:《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一期发表的《中国古都概说五》一文,在编排中国六大古都的次序时,把洛阳定为12朝、885年的都城,放置于西安,北京之后;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北京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的文化教育一度十分发达,是京师开封之外又一重要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悠久的古都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文教设施和师资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洛阳成为四方文人士大夫荟萃之地,无论其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等因素息息相关。学术创新无疑又增进了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藏书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了西京文教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在阐述风水的内涵、渊源及对建筑选址、规划等的影响基础上,以丰富生动的图片资料,记述了古籍《尚书》中周初先民规划、营建新都洛阳的史实以及在对此实践经验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周礼》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其在城市规划中资源考察和评估的方法、从环境容量出发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及选址中的“择中观”等,说明《尚书》和《周礼》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以及河南古今的诸多名称如"中国"、"华夏"、"中华"、"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河南"等的含义及其得名缘由,均与古都洛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或兼具有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在古代城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的都城洛阳更具重要的意义。东汉洛阳的城市布局体现出继承性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城东汉洛阳城两宫(城)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等特点对后世又产生重要影响。东汉洛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都城发展第一阶段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洛阳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洛阳旅游的形象不鲜明、产业规模小等差距 ,把洛阳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 ,需要发挥古都优势 ,实施精品战略 ,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开拓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东汉洛阳人口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官吏、军队等阶层的迁入、迁出使首都洛阳人口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皇室宗族、宫廷服务人员等构成东汉洛阳居住人口。根据文献记载分析,东汉洛阳地区人口约为50万。  相似文献   

16.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时期的改葬古人现象 ,在武则天定都洛阳以后再次重现。武则天在缑山修建升仙太子庙时发现古人的墓葬群 ,并令重新改葬。这一习俗是古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瀍水"是洛阳的一条河流名称,"瀍水"之"瀍"来源于古代洛阳的方言词语"廛"。"廛"产生于殷周社会变革之际,与"周公营洛"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西周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廛"由"一家之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廛式商业模式"。由"廛"引申而来的方言词"店、摊、坛、场"等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