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依托夜泊生活片断,精选意象,冷暖交融,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主旨丰富、意象模糊的素描图。以"模糊美"为切入点,从语义模糊美、句法模糊美、意象模糊美和主题模糊美四方面解读《枫桥夜泊》的模糊美,对模糊美学介入诗歌欣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深于诗,多于情者",其《长恨歌》是真情痴情流溢的千古名篇,它的魅力源自其情感空间的有效建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作者结合自身恋爱悲剧,借用李杨"明星效应"给李杨悲剧赋予了人类普遍的爱情"长恨"的情感审美内涵,从而确立了典型的"空筐结构";第二,《长恨歌》发展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极具抒情性的意境化的叙事艺术;第三,象征、比兴等联想型的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情感化的史实剪裁、情节的淡化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恰当地进行审美创造的艺术空白。  相似文献   

4.
"化美为媚"是莱辛在《拉奥孔》中的重要观点,该观点的提出基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化美为媚"即是将造型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适中的、平静的"美"变化为诗歌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媚"。其实质是:诗人使造型艺术的"形似"在诗歌艺术中做到"神似",并使读者通过"内摹仿"产生一种审美幻觉,从而实现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的交融与转换。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模糊美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主题模糊三个方面。从语义模糊方面来看,该诗选择“lovely, temperate, short, hot”等形容词和“I”,“thee”,“this”等指示代词,使其蕴含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呈现出开放的审美意境;从意象模糊方面来看,该诗将夏天、花朵、太阳、死亡等孤立、单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召唤读者能动地参与填补与构建该诗的意境,充分挖掘并体验其模糊美;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又决定了该诗题旨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赋予其主题以多元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意象和意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红楼梦》林黛玉《咪白海棠》中的意象及意境,从保留意象、舍弃意象和改造原文意象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处理和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相似文献   

8.
《蒹葭》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出自《秦风》。秦本尚武之地,其诗多呈慷慨悲凉的特点,《蒹葭》却别具一格,境界幽远,含蓄蕴藉,呈朦胧迷离之美。朦胧美,特指诗歌意象的多义性、模糊性。它往往给人“测不准”的“困惑”。给人以神秘感,从而具备丰富的审美信息量。 《蒹葭》一共三章,一章八句,全诗为复叠章法,三章之间在文字上只几个字的差异。每章一、二句写景,后六句写对惝恍迷离的“伊人”的执著追求。全诗的朦胧美,表现在景物、人物、情节、语言以及审美感受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汉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受中西方语言符号系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差别的影响,汉诗在语言代码转换后总会有"美"的缺损.而从符号学、意象与意境的美学渊源方面来研究配图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传达之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把汉诗之"意象"、"意境"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核心范畴。现代学人意象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以直线演进的方式描述意象理论的形成史,忽略了由指示意义的符号向审美范畴转化所需的中介环节。在《周易》系统中"意"象"之间存在着线性的逻辑关系,而《老》、《庄》系统中的"象"和"意"属于非线性的心理感应关系。"山水以形媚道"命题的提出和"取之象外"的艺术实践,推动两个系统的理论汇流。在"意"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转化生成"象"意"道"之三维结构。由"意象"内涵中孵化出"意境"概念。"意境"是"意象"的自然延伸,"意境"的产生标志着"意象"理论的成熟。意象批评短于动态的历史分析,在意象研究中应补充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对《雨巷》进行赏析 ,重新再现其不朽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运用"落花"这一意象及其相关衍生意象,象征了繁华梦的破灭与女儿国的瓦解,体现了悲壮的死亡之美。《红楼梦》中的落花意象在多个层次和角度隐喻着大观园众多女儿的精神结构,体现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宏大死亡主题,蕴含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以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唤起读者的美感,使读者领略到一种抒情意味浓烈的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画面不由地令人联想到杜甫的《江头五泳·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  相似文献   

15.
韵是词体形态和词人情韵的有机统一.“韵高”作为张先词的审美特色,其美学建构主要有三:一是概括浓缩的叙事表情结构;二是化美为媚的动态意象选择;三是简淡典丽的语言表达.概括浓缩的叙事表情结构生成了词韵的内敛风神,化美为媚的意象选择增添了词韵的绰约风姿,而简淡典丽的语言表达则使词韵得到更充分完满的体现.这一切造成了张先与柳永词的不同情调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薇拉·凯瑟一向擅长运用象征意象和古典神话来塑造拓荒者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的安东妮亚》隐含着由三个部分各自的主导意象所构成的小说格局。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红楼梦》在叙事过程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方式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空白艺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语句空白,或是利用语言的特殊功能,使语言所显示的意象与意象之间出现断裂或省略,或是利用特殊的句式把语句压缩,使语意出现跳跃,省去两种语言意象间的直线性因果联系,从而造成一种含蓄蕴藉、潜藏不露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是情节空白,作者对某些人物和事件并不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反映来叙事,或干脆把情节隐去,让读者从已知的情节去推想未知的情节。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丰富和充实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9.
在一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喜福会》中"喜福会"代表了母亲们过去记忆的延伸;衣服是文化身份的象征;而吃食则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感。这一组组象征意象都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维系两代人、家庭之间的纽带,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朦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商隐爱情诗的成就是使他登上晚唐诗坛最高峰的重要因素。他的爱情诗首先在文人诗歌题材上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功不可灭;其次鲜明的艺术个性,即朦胧美,使他独标异帜于诗史。过去对李诗朦胧美有不公正的评价。朦胧美是更高层次的审美型态,是李商隐天才的艺术创造。李诗朦胧美有三个主要特征:意旨朦胧、意象朦胧、意境朦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