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进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美国大众文化迅速向境外传播,形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历史上“美国化”的第一次高潮。欧洲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限制这股引起欧洲精英十分恐惧的“洪水”的进入,但最终收效甚微。欧洲的“美国化”归根结底是以美国大众文化为媒介的“美国生活方式”向境外的大规模蔓延,这对于固守传统的欧洲社会来说也许是“不祥之兆”,但却是难以抵制的。由此,这一时期的“美国化”可能给欧洲国家带来文化转型上的混乱或许多人的“失落感”和无所适从,但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传统”中添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的成分,促进了欧洲国家向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2008年再次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实施了一项"可口可乐奥运畅爽地带"策略,它计划定点、定时向市民免费派送冰镇可口可乐.这项策略不仅为可口可乐带来了巨大商机,而且透露出了人类学相关理论的智慧.实际上,免费可乐是作为一种礼物存在的.礼物可以产生关系,可口可乐公司正是靠着这份馈赠形成了一个广泛支持和拥护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体,并且这种支持和拥护是长期的.在中国,礼物本身不包含一种超自然的特质,但它却是一种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向人们发放免费饮料算是"滴水之恩",重情的中国人自然会"涌泉相报",对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给予长期的支持,甚至向周边朋友大力宣传.可口可乐公司这次的营销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礼物"的"传统再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全球"美国化"的一种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德 《学术研究》2006,51(4):99-106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美国大众文化借着全球化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全世界蔓延。“美国化”已经成为非美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其实,“美国化”可能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改变东道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但不会由此改变文化传播的双向本质,更难导致其他文化被动地趋向一个所谓的“美国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昀 《兰州学刊》2011,(9):172-176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其主管机构经济合作署曾通过主办资助发行杂志书籍、制作电影、举办展览等交织并行的方式,试图将美国的生产技术和价值观念孕育于各种文化产品中,并以此为载体传送到西欧国家。这些宣传活动使西欧人民对马歇尔计划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国家一些人对美国文化的传统偏见,是以美国化的方式在西欧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  相似文献   

5.
论大众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道成 《中州学刊》2005,(6):239-242
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大众传媒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不容忽视.媒介文化促进了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大众媒体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扮演了"共谋"的角色.大众传媒通过媒体文化左右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的方向,传播消费文化,建构消费意识形态.大众媒体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切入点,利用自身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使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的快乐之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催生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包含了美国文化内外扩张与渗透两方面内容。"美国化"是美国历史上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重要路径。某种程度上,它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奠定了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检验各地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实际效应,对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和文化软实力的民生基础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在文化领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拉动文化内需,扩大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民生,以此检验文化发展成效,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在增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民生需求之上.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与享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敏 《天府新论》2008,(5):104-107
消费文化的兴起使"享乐主义"一词从贬义摇身变为褒义,并获得了合法性的存在地位.费瑟斯通指出消费文化是以"教育"大众激发需求和欲望的享乐主义的生活格调为核心的.在消费文化中,身体摆脱了精神统治的阴影,被认为是快乐的载体,年轻、健康、美丽、结实的身体承诺让消费者更多地享受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带来的益处.正是通过幻想,消费文化使身体越来越多地承担超出其本身的功能,而身体形象之间的比较使消费者陷入了"自恋"般地对身体的规训和维护过程中.身体同时成为自我展示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围绕广东人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流变的主题,本研究从观念实证研究角度进行了样本规模为2000人的调查。广东人与主题相关的特征是:消费观念表现出实惠的工具合理性与有限的价值合理性;生活观念反映出扎根淡泊的传统精神生活与在场享乐的现代物质生活并存;影响消费的因素显示为内因\本土效应强,兼有近因\向善效应。作者采用因子旋转法建立类型变量模型,对群体间的观念比较分析。很难确定群体类型最典型且一致的消费文化及生活方式特征,其原因可以用"时空压缩"与"系统剥离"来解释。观念实证分析作为社会学一种重要研究路径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模式是历史中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形成之后,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起到型塑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一种"罪感文化模式",日本是一种"耻感文化模式".两类文化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成长环境和具体行为表现,表明了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在形成根源、制约机制、影响后果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加拿大学者麦克菲尔提出的“电子殖民主义”为理论框架,在文化帝国主义语境下,对“电子殖民”理论进行追根溯源.通过对“电子殖民”与全球“美国化”以及资本一体化两方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电子殖民”现象,剖析了美国作为媒介巨头,如何利用自身强大的文化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殖民从而掌控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和自由流通消费以攫取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事实,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帝国的媒介殖民之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城市的形成也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在追求和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似乎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为了摆脱认同危机,或借助于娱乐,或借助于"时尚",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摆脱以消费贯穿始终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同欲望与内心自由的内在矛盾;二是我们把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混同了.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可以看到,在"大众化"叙述话语的背后包含了时代文化的巨大张力.一方面,主流话语对通俗小说以及孕育它的民间通俗文化采取一种拒斥、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改造它们.这样的一种纠葛反映出建国后文学特有的生产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潜在冲突.  相似文献   

14.
论消费时代媒介对“人”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进入消费时代以后,由于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一方面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指出消费时代媒介对人的遮蔽.这种遮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剥夺了"人"走向理性与成熟所必经的心路历程,造就了一种"白痴"文化;泯灭了"人"自身的主体性,形成了一种伪个性主义;并且形成了一种"多数的暴政".  相似文献   

15.
黄轶 《河南社会科学》2007,2(6):101-103
以往研究认为鸳鸯蝴蝶派是封建余孽、文学逆流,当下学界在认定它是文学现代化流派的一支时,又因其诞生于上海的殖民化语境,故过分强调它是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就其思想性与精神走向来看,该派既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继承,"体贴"了市民生存观念的"现时"性状态,又最早关注了历史现代性实现之重要标志的现代都市的形成过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非对抗性转换.自然,其发展到末流无疑是一种恶俗,既有损其文学性,也消解了它诞生初的先锋意味,有其消费文化的堕落一面.  相似文献   

16.
"文化保守主义"评议--与《原道》主编陈明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 《学术界》2004,(5):142-145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过于含混的符号.就其"文化"而论,"文化保守主义"不过是一种情绪的符号,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民族主义情结的一种表达式.就其"保守"而论,"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符号是对生活本身这个源头活水的遮蔽.  相似文献   

17.
电视在学术界充满质疑的文化语境中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至197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自足的知识门类.从欧洲中世纪以来"高级/低级"文化的二元区分,到英国的"利维斯主义",再到美国二战后的"大众/通俗文化"的论争,西方大众文化的批评传统,构成了"电视研究"学科化的"负性背景",其中,马歇尔·麦克卢汉和雷蒙·威廉斯对该学科的形成,分别起到了"有力推动者"和"奠基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消费文化开始在美国蓬勃兴起.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习惯、消费时尚及消费审美等.美国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企图赋予商品以意义,商品成了一个意义不定的指谓,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意味着不同的所指.消费行为被强化成一种符号:消费不再是目的,它背离了需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消费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成为身份、成功、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消费者自我价值的确证.这时的消费行为"已经变成文化行为,成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主流文化,并使物的符号价值变成消费社会的伦理标准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文化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在全球推行以意识形态扩张为核心,以全球美国化为最终目标,以文化产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的文化扩张战略。考察美国文化战略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其基本内容,有助于客观地把握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实质,并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及的冯梦龙"三言"中的家庭文化生活,包括消费、娱乐、婚姻三大内容.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发达,由此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对当时的家庭文化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小说作者把家庭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把家庭文化生活作为人物的行动线、结构作品的情节线,并以此展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